当前,全国正在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精心组织、有序推进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祖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陕西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日前,本刊记者就有关话题,采访了省委书记赵正永。
记 者:陕西一直是我国西北地区改革的先行区和开发的先导区。怎样通过新一轮深化改革继续发挥好区域龙头作用?
赵正永:陕西是祖国大西北的门户,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战略地位重要,在区位、交通、资源、科教等方面优势明显。经过多年努力,已进入发展的黄金期,经济总量在西北五省区占比超过45%,居于首位。这得益于我们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但更重要的在于我们抢抓机遇、务实进取,依靠改革创新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咸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陕西的新一轮发展带来新机遇。我们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统领,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突出重点、主动作为、扎实推进,将陕西打造成西部大开发和内陆改革开放的新高地。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核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把西安打造成全国综合交通枢纽、我国连接中亚和欧洲的商品集散地,全面提升陕西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掘陕西丰富的科教资源,创新产学研融合发展模式,建立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使之成为带动关天、辐射西部、面向全球的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基地、科技成果中试与转化基地。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利用陕北丰富的煤、油、气、盐等资源,加快实施转化工程,促进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陕南丰富的生物、矿产和旅游资源,加快培育和壮大陕南循环经济实力。
记 者:把握国情,发展仍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所有问题的关键。就陕西来说,改革、发展与转型三者关系应如何摆布?
赵正永: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转型的关系,要深入研究“三期叠加”尤其是增长速度换挡期在陕西的表现,首先要明确三个认识:一要主动适应换挡。2013年我省经济增长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但较2012年回落1.9个百分点,这既有外部市场低迷的影响,也与我们主动调结构、挤水分、祛虚火、适应换挡期有关。二要认清换挡是“调速”而不是“失速”。增长速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经济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我们提出转方式、调结构,并不是说不要增长了,而是要在提质增效中保持经济健康发展。三是换挡必须找准合理区间。纵观近10年陕西经济增速与全国的关系,我们判断,我省增速高于全国3—4个百分点的周期还可持续5—8年。要用改革来促转型、助发展、保民生,以转型来提高发展质量,为改革和发展争取更大空间,以科学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和顺利转型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记 者:陕西国有企业比重大,影响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取得突破?
赵正永:国有经济是陕西经济社会的主体。当前,我省国有企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未从根本上改变,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能力较差。二是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核心的股份制改造步伐不快,混合所有制经济进展缓慢,体制机制不活问题依然突出。三是省属国有企业改制形式单一,经营机制转换不到位,现代企业制度尚未真正建立。四是部分国有企业市场观念、特别是利用资本市场的观念比较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这成为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绕不开、躲不过的“坎”。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健全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要加大煤炭、钢铁、有色、能源化工等行业的并购重组力度,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促进国有资本向关键行业、优势产业集聚。要对省属国有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对不同类别的企业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要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记 者:产业结构调整中央部署了多年,但总体进展不够理想。陕西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调结构、促转型?
赵正永:近年来,我们按照“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的思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取得了明显成效。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高新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速成长,骨干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农业基础进一步牢固,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2013年我省生产总值达到16045.21亿元,增长11%,在全国排第16位。但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们要坚持把调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战略,加快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做大做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医药、纺织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围绕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壮大产业集群,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