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跋涉,千裡躍進大別山
時隔16年后,鄧小平又一次來到了安徽。這次他不再是單槍匹馬,而是擁有12萬人馬的劉(伯承)鄧(小平)大軍的統帥之一。
百年滄桑,多少英雄偉杰珠聯璧合,演繹千古戰事垂青史﹔崢嶸歲月,一代劉鄧大軍黃金搭檔,成就萬載威名傳天下。
這是紀念劉伯承與鄧小平這對世紀偉人的一副對聯。從1938年劉伯承任一二九師師長、鄧小平任政委開始,這對同志加兄弟的黃金搭檔,在13年生死與共的烽火歲月中,一起轉戰大半個中國,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一個個輝煌勝利。千裡躍進大別山,就是劉鄧大軍所向披靡的典例。
1947年,是解放戰爭的關鍵一年。國民黨軍隊倚仗裝備精良、兵力眾多的優勢,向山東和陝北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並佔領了延安。此時有人斷言:蔣介石已經穩操勝券,共產黨則像過早凋謝的黃花,開始枯萎了。連莫斯科也認為撤離延安的決定是錯誤的。
然而,蔣介石低估了毛澤東。在當時的形勢下,毛澤東不動聲色地下出了一招險棋:從蔣介石伸來的虎口般的“鉗鉸”處中央突破,三路大軍挺進中原,將主要進攻方向指向敵人戰場上最敏感又最薄弱的地區大別山,並將這個任務交給了劉鄧大軍。
進軍大別山,自斷后路,向敵人的心臟地區千裡躍進,確是一步險棋。鄧小平說:“我們好似一根扁擔,挑著陝北和山東兩個戰場。我們要責無旁貸地打出去,把陝北和山東的敵人拖出來。我們打出去挑的擔子愈重,對全局愈有利。”
1947年6月30日夜,鄧小平和劉伯承率領的12萬大軍,以出乎敵人意料的行動,一舉突破黃河天險,揭開了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隨后又在魯西南大地激戰20多天,一舉殲滅了敵人9個半旅和4個師共5.6萬余人。
毛澤東看出,劉鄧大軍隻有迅速直插東臨南京、西逼武漢的大別山地區,才能全面打亂蔣介石的戰略部署。因此,他要劉鄧大軍“下決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出大別山”。40多年后,鄧小平回憶說:當時真是困難啊,但是我們二話沒說,立即復電,半個月后行動,躍進到敵人后方去,直出大別山。實際上不到10天,我們就開始出發了。這一走就是1000裡。
大別山,其主要部分在安徽境內,地跨湖北、河南,由西北向東南,把北部的華北大平原和南部的江漢平原分割開來。這裡峰巒重疊、山勢險要。莽莽蒼蒼的山岳叢林、崎嶇蜿蜒的山野小路,構成了極其復雜的地形。
鄧小平曾這樣描述過大別山:“中原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正當敵人的大門,其中大別山是大門邊。”“中原形勢決定於兩個山,一個是大別山,一個是伏牛山,敵人最關切的還是大別山,它比伏牛山更重要。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別山控制起來。”“大別山是一個戰略上很好的前進基地,它迫近長江,東面一直頂到南京、上海,西南直迫漢口,是打過長江的重要跳板。”“大別山,敵人必爭,我也必爭!”
中央指示劉鄧進軍大別山,可能有三個前途:一是付出了代價站不住腳,准備回來﹔二是付出了代價站不穩腳,在周圍堅持斗爭﹔三是付出了代價站穩了腳。要從最困難方面著想,堅決勇敢地戰勝一切困難,爭取最好的前途。
中央還具體指示,劉鄧抓緊時間休整至8月中旬,而后出擊。此時劉鄧的部隊非常需要喘一口氣,可是,蔣介石不讓他們喘息,戰機也不容他們喘息……
8月7日夜,正當坐鎮開封的蔣介石以30個旅,分路向魯西南合擊時,劉鄧大軍以破釜沉舟的決心,突然甩開敵人,開始了向大別山挺進的戰略性行動。
從11日夜起,橫貫中原的大動脈隴海鐵路,被劉鄧大軍的腳步聲震動了。連續3天,各路部隊大都沒有遇到敵人像樣的阻擊。不願再受國民黨軍欺凌壓榨的鐵路員工,主動留下來,協助工兵破路,並為輜重部隊過路鋪設便道。一時火光觸天,拉大炮的卡車轟鳴聲、大車輪子的滾動聲、步兵飛速的腳步聲,響徹了原野。
劉伯承、鄧小平走在中原局和野戰軍指揮部所率的第二、六縱隊中間。13日晚,當月亮遲遲沖出雲層的時候,他倆在虞城古心王集附近,跨過了隴海路。
天氣陰晴不定,時而小雨,時而又烈日當頂,暑氣蒸人。大隊人馬日夜浸泡在汗水、泥濘之中。有人開玩笑說:“當年唐僧西天取經過火焰山,也比不上咱們這陣兒。”但部隊仍嚴格遵守群眾紀律,休息時不進村,盡可能吃干糧、喝冷水就大蒜。即使被熟透的西瓜絆倒,也無人拾起來吃。偶爾為救傷病員摘一個來,也要把應付的錢連同致謝的短信,挂在無人的瓜棚裡。
劉伯承、鄧小平每次從因病掉隊的戰士身邊經過時,總是把身邊極少的急救藥品、水或者自己頭上的草帽留給他們。
8月24日,劉伯承、鄧小平率指揮部和第六縱隊來到汝河北岸時,已有3萬余敵軍趕到南岸堵截,尾追之敵也已迫近,而汝河浮橋卻不斷被敵人的飛機、大炮炸毀,情況緊急。劉伯承堅定地說:“狹路相逢勇者勝,從這裡殺開一條血路,沖過去!”鄧小平親臨河沿,對架橋部隊說:“橋斷了,再修﹔敵人不讓路,就打!假如沒有這麼多的困難,要我們這麼多共產黨員干什麼!”他決定當晚架橋渡河。
劉伯承、鄧小平親臨前線指揮,全體指戰員勇氣倍增,踏著浮橋,殺開一條血路,終於在拂曉時分突破敵人的汝河防線,於26日晚抵達淮河。
淮河是中國南北的地理分界線,歷史上多次攔阻過北方軍隊的南下,此時正處於一年中的高水位期,水流湍急,波濤洶涌,而兩岸渡船早被敵人搜索一空,背后敵人追兵的先頭部隊距我僅15公裡,已和我后衛部隊接火。
在一間茅草屋裡,劉伯承、鄧小平與晉冀魯豫野戰軍參謀長李達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李達把渡河情況匯報完后,鄧小平當機立斷:“情況十分緊急,時間已不等人!我意請伯承同志先渡河,和際春同志(指張際春,時任晉冀魯豫軍區副政委、政治部主任)一起過去,掌握已經渡河的部隊,實行展開﹔李達同志留在這裡,繼續組織渡河,能渡多少就渡多少﹔我負責斷后!”
“好,就這麼辦!”劉伯承知道鄧小平總是揀艱險的工作,便不容分辯地指示大家,“政治委員說了,這就是命令!分頭去辦,立即執行!”他親自帶著一些人分頭探測水路,正巧水位下落,探得有幾處淺河段能夠徒涉,於是當即令千軍萬馬抓緊分路徒涉。
劉鄧大軍剛過河,上游的洪峰不早不晚地趕來了,一下子把國民黨追兵隔在了淮河北岸。陸續到達淮河岸邊的國民黨軍10多個旅,齊刷刷地停在了岸邊,造橋、修船,足足忙活了10多天才過了淮河。
蔣介石得此消息,非常生氣,狠狠地斥責國民黨軍將領:“各部隊行動遲緩不前,屢失良機,任匪軍平安渡過淮河,進入大別山,此為我革命軍人之最大恥辱。各級司令部、部隊長隻穩打穩扎,猬集一團,未能區分數縱隊,不敢超越追擊匪軍,旬來無顯著戰果,何能弭除匪患,挽救危亡。特嚴令申誡:如再任匪軍逃遁而至平漢路以西,各級部隊長、指揮官決以縱匪、禍國害民論罪。”
淮河兩岸的老百姓為劉鄧大軍順利渡淮而歡欣鼓舞,編出了一則順口溜:劉鄧大軍為民除害,要過淮河水淺三尺﹔國民黨軍禍國殃民,即便緊接追趕,隻落得淮河水深三丈。
8月27日,劉鄧大軍終於到達了大別山。
但是,到了大別山,並不等於就能夠立足於大別山。
鄧小平一到大別山,便於8月27日以中共中原局的名義發出指示,要求全體人員全心全意地、義無反顧地創造鞏固的大別山根據地,並與兄弟兵團配合,全部控制中原。在軍事上最初一個月內,不求打大仗,而是佔領城鎮,肅清土頑。爭取打些小仗,熟悉地形,習慣生活,學習山地戰,為打殲滅戰准備條件,但在半年內要殲滅敵人10個旅以上的兵力。
劉鄧一俟進入大別山地區,立即分遣各部隊迅速向預定地點實施展開。其第三縱隊在司令員陳錫聯、政委彭濤率領下,奉命挺進皖西,先后解放了六安、霍山、立煌(后改名為金寨)、岳西、舒城、桐城、廬江、潛山、太湖等地。9月,劉鄧大軍經過激烈的作戰和緊張斗爭,建立了擁有百余萬人口的廣大根據地,初步完成了戰略展開。
在劉伯承、鄧小平的正確指揮下,各部隊敢於斗爭,敢於勝利,在六安張家店和蘄春高山鋪戰役中,共殲敵1.7萬人。這一勝利表明,劉鄧大軍已經能夠進行大兵團作戰,在大別山站穩了腳跟。
到10月底,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建立了33個民主縣政府和軍區、行署機構,基本實現了戰略展開。
1947年11月初,劉伯承和鄧小平到達太湖縣劉家畈,召開了第三縱隊旅以上、地方工委和支隊以上領導參加的高干會議。劉伯承、鄧小平分別作了形勢與任務的報告,強調要全力貫徹《土地法大綱》和中原局《關於放手發動群眾,創建大別山解放區的指示》。會議決定成立皖西區黨委、皖西行署和皖西軍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