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要更加注重協同創新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院長 顧海良
黨的十八大在論述“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時,提出了“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的新要求。實現這一新要求,要以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更加注重協同創新”為基本方法和路徑。
高度關注方向的選擇。在方向選擇上,要充分體現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與國家需求的緊密結合,達到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深度聚合﹔要充分展示理論視閾和實踐需要上顯著的廣度和深度,在現實、理論與歷史的結合中,在中國特色、時代特征與人類文明進步的聯結上,有新的突破、新的創造﹔也要充分拓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和學科體系中具有的戰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方向的特質。
發揮學科上的集群功能。破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單獨的既定學科試圖解決社會整體性重大問題的困難,破解學科的局部性與對象的整體性的矛盾,探索多學科結合的路徑,實現跨學科的實質性融合,提升解決重大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能力和水平,提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及其體系建設中的理論自覺、理論自信和理論自強。
凸現方法上的集約優勢。協同創新在本質上就是以問題研究為中心,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問題研究為主體組織學科隊伍和組合研究方法,突出深入社會、深入民眾、深入實踐的“田野”研究過程和方法。要建立一批農村、企業和社區的試驗基地,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真正地貼近、貼緊中國社會的實際,改變單純在“書齋”裡研究理論、建立體系的現象﹔建立以現代數字化技術為基礎的廣泛的調研和信息網絡,准確把握所確定的方向的基本動態和趨勢,改變單純性質研究缺乏數量判斷的研究方式﹔探索“旋轉門”制度,使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的理論研究人員能夠在中國發展實事、實地的體驗中實現理論發展和創新,切實增強理論研究者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提升學術成果上的集聚特色。切實改變學術成果隻純粹是論文或專著的現象,突出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及黨的建設等有重要意義的成果的肯定和褒揚,把學術成果寫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過程和環節中,形成有利於、有助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咨詢報告、政策建議、發展規劃等學術成果的集聚特色,真正體現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作用力和影響力。
凝聚學術過程的集成動力。建立實質性協同的組織管理機構,結合協同創新體內各方面的優勢和特色,切實地選擇協同創新的路徑、模式與類型。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資源,積極吸納地方、企業、社區及國內外各方面的支持與投入,協同一體,分工推進。要制定整體實施路線,明晰各方職責,確定具體分工,建立協同創新的新平台。要結合協同創新目標與任務的要求,系統設計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人員聘用與考評方式,建立有組織創新、協同管理、資源整合與成果共享等制度體系,形成有利於協同創新和解決國家重大需求的長效機制,力求在理論上、方法上、學科體系上有所前進、有所拓展、有所創新。
加大協同創新力度 提升服務社會能力
中國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大學常務副校長 馮惠玲
中國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大學積極推動協同創新,在2012年牽頭組建了“社會轉型與社會管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道路”等協同創新中心,通過問題導向、任務牽引、機制改革,探索符合哲學社會科學使命和規律的協同創新道路。
以任務為牽引,聚焦“真問題”。根據教育部“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八字方針,學校確定了“真問題、跨學科、新方法、重協同”的組建思路,明確建立協同創新中心的前提必須是有一個共同的科學問題或重大需求有待攻克,有一個重大任務為牽引。要圍繞國家當前面臨的戰略需求,找到國家急需解決的“真問題”,然后尋找可以與我校形成合力的伙伴,形成與需求相對接的協同創新主體。根據這樣的思路,學校把目標鎖定在加強社會管理和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兩個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上。
以改革為突破,實現“真協同”。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了“更加注重協同創新”的思想。協同創新本質上是一場系統的改革,牽涉到創新要素的重新組合和組織結構的重新布局,需要突破現有創新主體間的壁壘,充分聚合原本相對分散的“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並釋放其活力,實現具有優勢的各方力量按照研究方向和技術路徑分工並開展聯合攻關、深度合作。在推進協同過程中,學校提出以下三點要求:一是協同要因題制宜,順勢聚合,實現各種創新要素在合作基礎上的深度融合﹔二是協同要“縱橫交織”,“天南地北”,圍繞主題實現創新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聚合﹔三是協同應由淺入深,注重落實。
以服務決策為目標,打造“真智庫”。學校希望通過“2011計劃”建設,面向國家和社會的重大問題,集聚先進研究方法,匯聚優秀人才,逐步建成獨立於政府咨詢機構之外的“外腦”,從而服務決策、謀劃戰略,引導思潮、影響社會,創新機制、培養人才,生產思想、創立學派。為此,學校在協同創新建設中確立三個宗旨:一是以監測、預警、評估、預測、咨詢為主線,構建智庫運行基礎﹔二是以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轉變為基礎,提升智庫咨政能力﹔三是以創新組織模式為保障,提高智庫運行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