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
邓小平在提出对外开放的思想时,除了历史经验和外部条件的考虑外,另外一个重要的依据,便是中国的国情。他多次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我们提出建设现代化的时候,必须看到这两个基本特点。这两个特点造成了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资金匮乏、技术水平低、经营管理落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从这些实际出发,他认为完全依靠外国资金建设我们国家是不可能的,必须立足于国内,立足于自力更生这个原则,不能完全按照别的国家的模式来建设中国。但是,这只是一个方面。仅仅是中国自己关起门来建设是不行的,必须充分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外国的资金、外国的技术,来加速我们的发展。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发展科学技术、要进行现代化建设,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为我们设计现代化道路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和发展目标,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在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这个宏伟的目标,是多少年来中国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的强烈愿望,是中华民族的雄心壮志。要实现这个雄心壮志,“讲大话、讲空话,都不行,要有一系列对内对外的正确方针和政策”。对内,邓小平提出改革是我国的第二次革命,要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外,邓小平强调要争取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坚持开放政策,这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
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没有哪一个国家是在自我封闭的状况下步入现代化行列的。邓小平不仅深刻总结了我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且注重观察并提出要借鉴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教训。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指出:中国“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日本的经济发展及其在世界发展格局中的地位的提高,对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不无启示。
邓小平在思考和设计我国的现代化问题时,并没有将其单纯地看做经济问题,同时也将其看做政治问题。所以,对外开放思想也是与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他也曾对中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有过许多论述。随着“三步走”的现代化建设蓝图的设计逐步完善,“对外开放”逐步成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和坚定不移地基本国策。1985年4月,他在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姆维尼时说:“目标确定了,从何处着手呢?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搞两个开放,一个对外开放,一个对内开放。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如同邓小平常讲的改革是中国的出路一样,他常讲的另一句话是:开放政策是中国的希望。他把对外开放政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说:“没有对外开放这一着,翻两番困难,翻两番之后再前进更困难。”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不坚持改革,不坚持对外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中国的现代化就没有希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之一。20年中,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发展超过了国内生产增长的速度。我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往来持续扩大,技术合作与交流不断加深。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已由1980年的381.4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3251.6亿美元。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上的地位,已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1997年的第10位。兴办了大批“三资”企业,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使一大批企业得到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这些事实告诉人们,对外开放为提前实现第一步战略目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为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现代化要求的明智之举、务实之举,是实现中华民族雄心壮志的必要条件。(高屹)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