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两落在江西。
江西,是小平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的重要一站,从赣南红旗漫卷的根据地,到南昌市郊偏僻荒凉的望城岗,从《红星报》墨香弥漫的油印室,到拖拉机厂叮当嘈杂的钳工岗,他忍辱负重,含辛茹苦,愈挫愈奋,历久弥坚。
小平两次被打倒在江西,又两次从江西崛起并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引人注目,一次比一次走向更大的辉煌。
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在1969年10月到1973年初,被“发配”到江西省南昌市郊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3年间最相熟的3个人就是厂党支部书记罗朋、车间主任陶端缙和工人程红杏。2004年7月,我们找到了已离开厂子多年的陶端缙和程红杏,他们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工友小平”的故事。
【工作】小平相当于四级钳工
陶端缙脸上溢满了老工人特有的厚道和热诚。小平到厂里时他才30出头,当时到处搞军事化管理,小平一家人叫他“陶排长”。
老陶回忆说,小平当时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分到他那个车间在钳工岗上挫零件,厂里就考虑让他干多少算多少,但小平却拒绝特殊化,他工作非常勤奋,工作量和其他工人一模一样,而且从不出废品次品,他说他在法国干过这个,是老把式了。程红杏说,当时对比过,小平相当于四级钳工。
老陶还说,小平挫零件,挫一会儿就把外衣脱掉,只穿背心,可以看得出,他的身体非常壮,“那个胳膊,那个手臂,一用劲就鼓起来,肌肉发达得很!”
【生活】馊菜热一热还能吃
陶端缙说,小平来前,县革委会先介绍说邓小平性格怪,不说话,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他说话少,上边也不允许他多说,但性格不怪,从来不怨不骂,反而是满面笑容,根本看不出他是被打倒的,被“软禁”的。
每天小平一进门,就摘下鸭舌帽跟工友们朗声问候:“早上好”,下班时就说:“明天见”,就像是来自欧洲的绅士。程红杏当时岗位在门边,听得一清二楚,日子久了,厂里的小孩子都跟着他说这两句文明用语。
小平生活俭朴也让人敬服,程红杏回忆说,小平夫妇来了半年后,他们两个就拿了铜脸盆、剪子到厂来,让她帮忙补一下,磨一下。有一次,程红杏路过邓家,看到饭桌上有一盘剩菜,是茄子,她闻了一下,下意识地说:“这菜有点馊了。”但邓小平听到后说:“不怕,热一热,还能吃。”
【为人】不要为难当年“看管”警卫
尽管小平一家遭受巨大打击,东奔西散,但在陶端缙和程红杏眼中,他们家始终和和睦睦,笑声不断。
他们亲眼看到,小平同志不厌其烦地给大儿子邓朴方一遍又一遍地翻身、擦身,然后穿鞋倒水;他们亲眼看到,邓家要离开江西,小平让卓琳买了水果、糖果,挨家挨户给工友家里送去,致谢告别。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有一篇文章回忆小平在江西的日子,陶端缙看了觉得文章里对黄干事(在江西时负责小平警卫“看管”的军官)的看法偏颇,黄干事在部队还因此受了委屈。
1980年,陶端缙写了一封信给小平,讲了自己的不同意见。10多天后,刚好江西省博物馆馆长有事去北京找邓家,邓朴方告诉馆长,陶的信收到了,他爸爸看了后就笑了,说:“黄干事是‘左’了些,但不要怪他,是上面规定的,我们家不会为难他,希望江西也不要为难他。”
“我想了很久才写这封信,冒了点风险想帮帮黄干事,没想到小平同志这么大度,结果会这么好。”说到这,憨直的陶端缙不由得有些哽咽。 (摘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