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只报销了50块钱
朱彦夫的四肢,是在朝鲜战场负伤后,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气温下受冻坏死才截去的。所以,他抗寒能力极差。往往是别人家还在过深秋的时候,他已经点上柴火烤火了。
1971年入冬前,公社为朱彦夫送来了1吨煤,没收钱就走了。他就派女儿去送煤钱,可是一连3次都被退了回来。
转眼到了春节。公社的干部们按惯例走访当地的老革命、老功臣。刚推开朱彦夫家的门,却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在朱彦夫简陋的小屋里,脸盆、水缸、水罐里都结着一层厚厚的冰。一家人围着一堆将要熄灭的草木灰,最小的孩子冻得钻在娘的怀里直吸溜鼻子。而送来的煤,一点不少地堆在墙角,用草苫子盖着。
朱向华告诉记者,“父亲说,‘在公社没收钱之前,这煤就是公家的。谁要是烧了,就是占了公家的便宜,就算不是坏人,起码也不是好人。’没收钱,怎么也不让用。”
朱彦夫行动不便,他的家便成了办公室。村里有什么事需要商量,上级来人安排工作,就都到朱彦夫的家里去。任支书20多年,他一直坚持着自己掏钱招待上级来人。
上世纪70年代初,村里买不到化肥,朱彦夫外出作报告时给村里联系了几车。出于对朱彦夫的尊敬,人家单位派车亲自把化肥送到村里。由于来人多,同时也为了表示感谢,朱彦夫让陈希永买来酒菜,让其他村干部陪着很像样地宴请了一次。由于花费较大,村民们也不答应,这才让村里给报销了50元招待费。
朱彦夫的旧伤不断发炎,加上长期劳累,又患上了心脏病、肝病、胃病、脑血管病,经常需要住院。张家泉村离县城40多公里,离最近的医院也有10多公里。虽然可以向县里要车,可是每次看病,他都让几个女婿和儿子用自行车接送。
“有一次我带着他去马坪医院看病。下坡的时候来了一辆大车,那个路也窄,我也没注意,都骑出去很远了,回头一看,俺父亲不知道去哪儿了,赶紧往回跑。就在拐弯那个沟里,他一个劲儿地吸凉气。这里一块出血,那里一块出血。”朱向峰说,“那年我只有15岁,一下就哭了。我就说,‘你都这样了,为啥不要车?’他说了句什么,‘啥事都要车,还干不干正事了?’”
四穗未煮熟的青玉米
朱彦夫的家教很严,要求子女要艰苦朴素,不能比吃穿,必须爱劳动。
“那时候我们还小,地里的活有些干不动,他就让我们跟着大人去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但是出花生不让我们去,怕我们小忍不住偷吃。”朱向华说,“他对我们的要求就是‘做个好人,把身边的人管好。’”
“我6岁那年,秋收的时候奶奶带我去拔猪草,队里的蔡大婶掰了4个玉米棒给我。回到家,奶奶把玉米放到锅里刚要煮,父亲回来了,一下就火了,非得让我送回去。我捂着锅盖说:‘这是人家给的,又不是我偷的!’怎么着也不行。到最后,还是让我给队上送了回去。”朱彦夫的四女儿朱向欣对记者说。
子女结婚是家里的大事,朱彦夫六个儿女结婚,从没摆过宴席。1996年,朱彦夫千辛万苦写的《极限人生》出版了。他郑重地送给儿女一人一本,并且在书的扉页上用残臂认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还特地跟我们几个闺女说,‘当年对你们关心不够,结婚也没有像样的东西。这本书算是给你们补上的嫁妆!’”朱向欣说。
在儿子朱向峰看来,父亲的人生是乐观的,也是有滋有味的。“小时候,也没觉着父亲是残疾人。他会刮胡子,会划火柴,会端馒头锅,会浇花看报,会夹着我的头把我提溜起来。他还是个壮劳力,从一人来深的茅坑里向外抛粪,用残臂夹住我,让我提着粪筐,向上‘呼’地一抡,就把一筐粪扔上去了。”
朱彦夫倔犟,爱生活,也爱干净,即使在家里,衬衣的扣子都要扣得板板整整的。3月18日,记者来到朱彦夫现在住的那个普通的小院的时候,他种的枣树和柿子树已经开始冒芽了。墙根里的一棵蒲公英开了两朵明黄色的小花。
朱向欣告诉记者,父亲喜欢种花种草,“院子里的每棵小草他都记得,不能给他拔了。”(记者 张凤云)
相关专题 |
· 朱彦夫: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