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庆 王鸿达
一
许多到过油城来的人最想看到的地方恐怕就是铁人打的第一口油井了。航天英雄聂海胜来到大庆时,记者问他:到大庆最想看的是什么?聂海胜不假思索地回答:铁人打的井!英雄惜英雄,一个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一个圆了贫油共和国的石油梦。
我记不清是第几次到过这里来了,二十年多前刚来大庆那年冬天,就向别人打听过,铁人打的第一口井在什么地方?别人告诉我在杨树林。我就在那年冬天来找过这里,坐着油田上还到处跑的那种颠颠簸簸的长挂子公交汽车,那时这条路还是渣油路。对于第一口油井的印象还是儿时在林区老家电影院里看过放的纪录片,冰天雪地里铁人戴着狗皮帽子带着工人们人拉肩扛地搬运着井架钻机,铁人和工人们冒着凛冽的寒风一盆盆端水……那会儿我就梦想能有一天到铁人打的第一口井这个地方来看看,没想到参加工作我真的有幸分配来到了大庆……
走进这片秋天黄叶渐落的杨树林间,我又一次见到了他,一个身材瘦削,面带谦和笑容的老人。他就是铁人纪念馆的原副馆长刘仁,如今他已经退休,可是他还守在这里。每逢铁人的祭日和生辰日,他都准时迎候在这片杨树林的小径上,迎候着铁人的老战友们和外地慕名愐怀铁人的人们到来。二十年前他还很年轻,如今他也老了,背已弯曲,如霜的白发已染上了他稀疏头顶,唯有不变的是他脸上的微笑。他说过从打他在中学里见到的第一张铁人照片,就是铁人披着老羊皮袄、戴着前进帽微笑的面容。在那种艰苦环境中只有怀揣梦想的人,才会露出这种微笑的。他引我朝“萨—55”井白井房走去,白井房内外整洁如昨,房前的扫帚梅还没有开谢。
老刘告诉我,那年84岁的著名军旅作家魏巍来参观第一口油井时,听到这口井还在自喷,老人家感到十分惊喜,抬腿下到井房内,饶有兴趣地将耳朵紧贴采油树油管,听油流的声音。先是左耳听,后又转到左侧俯身倾听,大约过了两三分钟才直起腰来像孩子一样兴奋地对众人说:“我听到了,像风的声音,呼呼的。”
在井场上,还有三位生前和铁人结为亲密朋友的著名人士长眠在这里,他们临终前不约而同地叮嘱家人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铁人打的第一口井旁,陪伴着铁人。井场南侧的丁香树下,安放着原石油工业部部长宋振明的骨灰。井场东侧王进喜半身铜像前的云杉树下,安放着原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季铁中的骨灰。井场北侧的丁香树下,安放着著名作家、诗人魏钢焰的骨灰。
岁月的风尘洗不去人间的铅华,2006年铁人纪念馆迁至油城中心新馆后,这里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和嘈杂……一切都让这个曾经很热闹地方,安静了下来。纪念馆搬走后,老刘留了下来,老刘说他很喜欢这里。从1990年铁人纪念馆成立就在这里工作,老刘已和铁人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无论是向领导、各客人、向朋友讲起铁人时,他眼里总是情不自禁地涌上一股深情,就好像在讲解自己一位可敬的父兄。老刘说这都是天南海北来看铁人井的人们让他感动的。他忘不了六年前一个深秋下午,一位胃癌晚期患者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铁人像前,尽管他被癌魔折磨得皮包骨,双脚叉开站立着仍然颤抖不已,但他不顾人们的劝阻,仍然向铁人像深情地鞠了3个躬,然后,缓慢地直起身子,抬起头,久久地凝视着铁人,并用全身的气力,大声说:“铁人,我来看您来了!”此时此景,令老刘和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老刘退休后天天守在了这里,春天他在白井房前种上扫帚梅,夏天他会走到林地里修剪树枝花木,秋天他清扫落在林间的树叶,冬天寂静的林地里会飞来各种林鸟,当然最多的还是喜鹊……老刘说这种鸟和铁人的名字一样都有一个“喜”字,叫他喜欢。有时老刘还会向林间撒上一些鸟食,说这些鸟也是来陪伴铁人来的。老刘说时脸上就露出是很幸福很满足的微笑。
离开第一口井那片林地,秋日里红红的夕阳已悄悄地抹上林梢。老刘那瘦削挺拔的身影也融入了那片杨树林地,他的脸上依旧挂着那种谦和的微笑……
望着秋风中老刘那微驼的身影,我恍惚想起老刘这个“铁人井”守井人说过的一句话:铁人圆了中国石油人的梦呵。那么老刘的梦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