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城县 揭方晓
一
那是一个秋天,我来到一个叫泥坑的地方。
车转了好多弯,终于来到这个小山村——南城县株良镇骆家塘村泥坑村小组。远远望去,山坡上、山谷里,一幢幢房屋,或是古老的木质结构,或是早些年常见的砖瓦建筑,甚至还有新式的砖混小楼房,错落有致地挤在一起。它们,以及斜靠的竹林、横飞的树影,都在斑斓的阳光下紧紧地依偎,明暗有度、浓淡自如,一幅典型的山村画卷。
可是,我却分明感觉到有些异样。
一种不寻常的安静萦绕在这巴掌大的地方,让人有些不安。
缈缈升腾的冷炊烟、翻滚而上的热蒸汽呢,它们哪儿去了?那可是传统山村画卷里最生动、最温暖的一笔啊;老母鸡喜悦的“咯咯”声、大黄狗顽皮的“汪汪”声呢,它们哪儿去了?那可是传统山村画卷里最舒心、最精彩的一笔啊;荷锄而出的汉子、浣衣而回的女人呢,他们哪儿去了?那可是传统山村画卷里最美丽、最浪漫的一笔啊……
我突然明白,这是一座被遗弃了的村庄。
七、八十幢房屋,完全被遗弃了;千百年的光阴,完全被遗弃了。
据介绍,在睦安乡没有并入株良镇以前,这儿原本是一行政村,有七、八十户人家,300多口人,这在山里算是不小的村子了。睦安乡并入株良镇以后,因人口逐渐减少,就归并到了附近的骆家塘村,成为该村下面的一个自然村。
“这个村子当时是很繁盛的,全村只有两种姓,一个姓吴,一个姓黄,其中吴姓稍多些,以穿村子而过的这个小山谷为界。因此,也有人把这儿分别叫作了上泥坑与下泥坑。”随行的种粮大户周玉亮这样向我介绍道。慢着!我隐约想起,外婆的娘家好像就是在泥坑,就是这儿。赶忙打电话问母亲,她给了我肯定的回答。外婆,正是姓吴,当年这儿大姓人家的女儿。我向母亲叙说着这儿的现状,母亲唏嘘不已。
走进村里,一幢幢房屋默默地守候着,无声无息,如同陶渊明著的《桃花源记》里所说的那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是啊,除了没有炊烟,没有黄发垂髫,没有往来种作的人,就儿跟普通的山村没有什么两样。房子有些已经破落了,可大多数是砖瓦结构,还是很完好的。在村子的最西端,我还发现一栋两层的砖混结构小楼,地上、阳台上堆积着一些剩余的建材,有砖,有砂石,有水泥,等等。看来,这肯定是新建的,只是没来得及装修,就被遗弃了。
“这户人家为建这栋小洋楼可费了不少劲儿,所有的建材都只能用车拉到山口,然后全靠自己的双肩把它们挑进来,背进来。可是,等房子建好了,就待装修,却突然发现村里的人全搬走了,于是狠狠心,忍痛把这新房子也遗弃了,搬山外去了。”周玉亮把这当趣闻讲给了我听。
“看到那里吗?”周玉亮问。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我发现对面山上一片郁郁葱葱的毛竹,正随风摇曳。“那里面全是房子呢,都空着,被簇簇生长的毛竹包围在里面了。还有的房子大厅里、房间里全长着毛竹,毛竹一个劲地长,都穿破了屋顶。”听周玉亮这么一介绍,我好奇地仔细打量,还真在竹影深处隐约看到成片的黑色屋脊、灰色砖墙。
原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山里与山外在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山里人再也呆不住了,不甘心做新世纪的“井里蛙”,便纷纷往山外搬,往城镇搬,山里越来越空了,像泥坑这样被遗弃的山村就自然地多了起来。
八十多年前,花儿一样鲜艳的外婆正是从这儿,在村民们的祝福声中,披红挂彩地被外公接走的。一路翻山越岭来到几十里之外一个叫祥岗的地方,在岁月的烟尘中开枝散叶,直至走完她平凡而又丰富的一生。外婆精明能干,仅凭外公微薄的工资,硬是养活了六儿二女。如今这个大家庭,家家灶头火儿正红,人人脚下路儿正宽,幸福的日子原来都是从这里起步的啊!这儿是泥坑,外婆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