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三高”,成长的烦恼
核心提示:
说起“三高”,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富贵病。在竞争激烈的当下社会,越来越多的青年公务员遭遇新“三高”:生活高压、工作高压和舆论高压。对比过去部分公务员“一杯茶一张报纸”的上班状态,他们连连感叹“现在的公务员不再好当”。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正面临“成长的烦恼”。
“在我的价值观里,工作无非是谋生的手段,要么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水平,要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好的则是两者皆有。而我呢,两者都没有实现!”
日前,四川一名28岁副镇长的辞职信在网上广为流传,引发网友热议。在无数诧异目光中,这名原本前途无量的年轻副镇长最终选择离开,留给人们一连串疑问。
近年来,公务员队伍日益年轻化。据统计,目前我国35岁以下公务员已占公务员总数的26%。越来越多年轻公务员的出现,为党和政府的事业注入无穷活力。然而,工作、考核和升迁等带来的各种压力,让不少年轻公务员倍感焦虑,亟需得到正确引导和调整。
独白:谁人知我内心苦
李颀今年27岁,绍兴人,毕业后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去年,她奋力突破重围,考上省直机关的公务员,成为父母和朋友交口称赞的对象。不过,入职时的兴奋仅仅维持了一个月。近日,李颀向记者倾诉了她“光鲜”外表下的苦闷:
原来,我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时,虽然苦点累点,但因为兴趣所在,感觉比较充实。我父母都是县城里的企业职工,他们觉得除了公务员,其他职业都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天天催着我考公务员。我从小就很听父母的话,毕业3年来,年年都很努力地“考公”。
去年,我以笔试和面试第一的成绩,打败600多位竞争对手,考入省直机关单位。我还记得知道考试结果那天,父母在电话那头高兴得连声音都变了。我也很激动,觉得付出总有回报,憧憬着自己的全新生活。
但快乐似乎总是短暂的。入职第一个月,我就有些傻眼了:一篇3000字的总结材料,我足足改了20多遍,几乎每天都熬到凌晨一两点才睡,最终领导仍然不是很满意。
于是,我时常自我安慰:困难只是暂时的,我是刚入职的愣头青,所以才会忙乱,等以后业务熟悉了就能游刃有余。可我后来才发现,自己的想法太单纯。这一年来,加班是常态,上头有人来检查要准备材料,下去调研要写总结材料;3个月要拿出季度总结,6个月要完成半年总结……一年来,我很少参加同学聚会,很少逛街买衣服,也很少在家看电视吃饭。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无休止的文字工作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我完全可以想象自己20年后的生活——除了资历变老,不会和现在有太大分别。同时,我发现身边的一些老同事,工作热情都不高,经常抱着应付的心态对待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就算自己再卖力,没有一定的机遇,根本轮不到提拔。耳濡目染之间,我也变得消极怠工。
一边是成堆的工作,一边是不想干事的心,我从来没预料到自己会这么累。现在,每每站在镜子前,盯着自己两个大大的黑眼圈,我都会仰天长叹: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工作吗?
现象:压力山大难招架
和李颀不同,当公务员是刘辉的迫切愿望。从小喜欢历史的他,上大学时就立志要做“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公仆”。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在浙江中部一座城市,从事城管工作,如今已是第7个年头。
城管工作很辛苦,刘辉每天早上7时30分要到单位,每星期至少值两次晚班,经常忙到凌晨才能回家。他时常要和小商小贩打交道,但和有些媒体报道的不同,刘辉和他们就像朋友一样相处。
记得刚进单位时,正赶上当地文明城市评选,上级领导要求整治市容市貌,具体做法是在市中心专门划出一块区域集中开设夜市。刘辉和同事们每天上街做动员,碰到有些不愿意配合的商贩,他们只能是好言相商,生怕闹僵了关系。
但近几年,城管部门的曝光率越来越高,似乎这个职业成为“负面”的代名词。以至于同学经常问他,“是不是经常没收贩商的东西”;父母还特地打电话嘱咐,“不要随便动手,要保护好自己”。
最让刘辉苦恼的,是相亲对象一听他是城管,连见面的机会都没给。今年30岁的他,对象还没找好,全家上下一起着急。“我现在都不敢告诉别人,自己在城管部门工作。”他有些怅然若失地说。
事实上,李颀和刘辉的经历并非个例。眼下,年轻公务员时常要面临新“三高”:工作高压,加班成为常态化;生活高压,没房子相亲屡战屡败;舆论高压:群众对公务员要求越来越高。而患“恐高症”的人不在少数。
刘辉的同学胡军在杭州一乡镇工作,情况比他好不了多少。考上乡镇公务员后,胡军一直是村里的骄傲,哪家孩子要是不好好读书,家长就会搬出他这个榜样说事:“好好读书才能做官,做了官才有好日子过。”
其实,胡军的处境只有自己知道:至今还和别人合租,每个月交完房租、水电费、饭钱等,剩不了几个钱。他的很多同学虽然没考上公务员,却几乎人人买房买车,小日子过得舒坦。这几年飙升的房价,让胡军觉得“居者有其屋”,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每每听到“你可是捧着金饭碗”,“你们的收入又不是靠工资”等溢美之词,他总是无比苦恼。
现在,胡军很少参加同学聚会,也很少回老家,怕村里人又问起“啥时候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