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4天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27日在浙江义乌落下帷幕。博览会上,来自国内外的旅游商品齐聚一堂,吸引了众多客商。细数旅游商品发展的轨迹,同质化严重、质量差、价格高等问题日益突出。要破解这些发展难题,从根本上扭转游客对旅游商品的固有印象,设计者、销售商、景区管理者还需从多方面着力,任重而道远。
“看多买少”尴尬的背后
同质化、非商品化和拙于营销使得旅游商品成为旅游产业短板
“我做的鼓不仅是摆设,而且是真正能够拍响的黄泥鼓。这种鼓要用大瑶山特有的黄泥浆来糊鼓面才能定音准。”第五届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简称“旅博会”)上,来自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金秀县的秦玉成,从架子上取下一架半人多高、两端呈喇叭形的黄泥鼓,现场给记者拍击演示。他告诉记者,此次千里迢迢将极具当地特色的黄泥鼓带来参展,却感觉有些失落,“从早上到现在,很少有人愿意买、谈合作,大多只是来看看。”
记者在展会现场发现,那些人气不太旺的展位具有一些共性:有的产品缺乏特色,大同小异;有的产品虽做工细美,却因高价少有合作;还有的展位较偏,“躲”在深闺无人知。这些现象透露出我国旅游商品当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同质化、非商品化和拙于营销。
事实上,在我国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购”的环节一直处于“短板”。国家旅游局党组成员、规划财务司司长吴文学对此深有感触,“2009年时,我国旅游商品购物占旅游消费比重约为28%,而发达国家旅游购物占旅游消费比重可占到70%左右。近5年,旅游购物占比增加了约10个百分点,但仍是薄弱环节。”
游客的行为反馈则更加直接。近年来,我国游客在出境市场显示出超强购买力。2012年,我国出境旅游消费估计达800亿美元,同比增长16%。相比之下,国内有2万多个旅游景区,旅游商品却在质量、价格、销售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让游客提不起兴趣。旅游商品相关产业发展滞后,吴文学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设计营销“一个都不能少”
旅游商品首先是商品,不能仅停留在有人欣赏的层面
从带有民族图腾的彩绘玻璃花瓶,到印有西湖百景的青花茶具,从外观讨喜的“五路财神”,到形象创新的Q版兵马俑……旅博会的中国旅游商品大赛展区历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在这里,人们不但可以见到各地选送的参赛作品,还可以一睹获得大赛金银铜奖的作品的风采。那么,这些旅游商品又是如何脱颖而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呢?
“旅游商品首先是商品,不能仅停留在有人欣赏的层面。”记者在展区遇到大赛评委会主任宋慰祖时,他正与人交流着旅游商品的商品性和艺术性的话题。“旅游商品首先在外观上就要让人想要、需要,否则的话它就不是商品,而变成艺术品了。”他认为,旅游商品不但要实用,还要依据人们的需求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不同于发明,而是将设计、文化在内的诸多元素融入到旅游商品中,让它们更具有时尚元素、时代气息。”
“作品的设计感在逐年加强。”中国旅游商品产学研联盟秘书长陈斌告诉记者,本次旅游商品大赛的作品已呈现“三多”、“三少”的特点,“‘三多’指系列化设计商品多、多重性兼备商品多、资源类开发商品多;‘三少’指珍稀材料商品少、工艺粗糙商品少、简单复制商品少。”
“有些评委说,5年前第一届大赛那就叫‘土特产大赛’,这届已成为真正的‘旅游商品大赛’。”他说,这不但体现出旅游商品大赛的立意和引导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旅游商品转型提升的轨迹。
本届旅博会的参展商中,不乏国内设计企业的身影。在江苏展区,鼎艺国际公司董事长杜俊告诉记者,在每次研发新品之前,都会与景区一起对游客信息作详细调查,内容包括年龄分布、消费能力等。
“只要调查设计好题目,数据收集很容易,对旅游商品设计来说是非常有用。”他说,把学习用品卖给学生,把历史文化产品卖给感兴趣的中年人,把情侣对杯卖给同行夫妇……“用心去做就能找到市场,适销对路。道理很简单:你关心消费者,消费者才会喜欢你。”
“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更愿意出稍高的价格,去购买独一无二的旅游商品。”杜俊觉得,抓住游客这种消费心理,旅游商品还可尝试营造一种“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的售卖氛围,“那些设计巧妙、做工精良的限量版、收藏版很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市场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