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有着丰富的渔业、油气等资源,图为临高某公司工人在深水网箱养殖基地里打捞金鲳鱼。记者 王凯 摄
4月11日,也许将成为中国高校创新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天。经过长达一年的“培育期”,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4家通过“2011计划”评审认定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并进行为期10天的公示。在挤入“211”和错过“985”之后,海南终于搭上了又一个国家高等教育重大工程的“头班车”———由海南省支持、中国(海南)南海研究院全面参与的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榜上有名。
“2011计划”全称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两项重点工程之后第三个重大国家工程,由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并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旨在突破高校内外部机制体制壁垒、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活力。
和大家早已熟悉的“211”、“985”不同,这次国家重点扶持的不再是哪一所大学,而是一批跨界式的新型主体,它们的名称叫做“协同创新中心”。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组建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这三家中的任何一个,在国内量子研究领域都有顶尖的实力,但是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不允许他们单打独斗,而必须组团参赛。
今年1月至3月间,经过多轮评审、答辩和现场考察,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14家机构从167个中心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首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心主任由我国著名海洋工程专家、南京大学教授王颖院士担任,而中国(海南)南海研究院将牵头建设中心下属的南海问题政策支持与咨询平台。这也意味着,他们将以“国家队”身份开展协同创新,形成国家“智库”。
虽然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但“2011计划”和协同创新中心对许多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词汇。参与“2011计划”能够在哪些方面推动海南的发展?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对维护南海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开发和三沙市建设有怎样的意义,提供了什么机会?带着这些公众关心的问题,海南日报记者分别采访了有关人士和机构。
何为“2011”?
协同创新:新观念新机制打破条条框框
“新的计划、新的观念、新的机制,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我们要做的工作确实很多。”记者今天电话联系上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南京大学情报学专家沈固朝教授的时候,他正在为中心的建设而忙碌着。事实上,面对“2011计划”这个全新的事物和重大的机遇,国内许多一流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探索。就像沈教授一样,他们发现,自己走进了一个开展创新工作的全新领域。
虽然在根本目标方面,“2011计划”与“211”、“985”完全一致,即建立世界一流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因此“2011计划”也被认为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但是,在体制机制上,“2011计划”完全不同。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表示,希望通过中心的建立,形成一个改革特区,去推动高校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的改革。“观念必须转变。”他说,“2011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创新,重在推动高校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建立协同创新模式,从而带动和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成果的进一步发展。
据王延觉介绍,“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简要地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一项核心任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4类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大力推进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科研院所、学校和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和区域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推进8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五是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六是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七是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八是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做事的计划,不是分钱的计划”、“先培育、后支持”……这样一些新词汇正在各地协同创新中心流传。“比如说,‘2011计划’不再以给钱为主,因为各个协同创新中心本身就有很强的吸引科研项目和资金的能力。”沈固朝介绍说,中心更看重国家在体制、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推动各单位协同和研究资源共享,国家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现有体制的投资不能解决的问题。
“哪怕通过了国家评审,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等着分钱、分项目,而是要更紧迫地持续进行创新。”沈固朝说,“2011计划”的一大特点是取消了终身制。对入选的协同创新中心,每4年是一个评估周期,将对其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对行业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及国际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如果目标完成且国家有进一步的需求,才能进入下一个周期。这也将促进协同中心持续开展创新活动,刺激南海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保持旺盛的创新能力。
南海研究何以榜上有名?
整合全国力量:评审总分排名第二
“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在全国所有参评的167家中心里,专家组评审总分排名第二。”曾亲自参加专家组答辩、评审的中国(海南)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一见到记者,就兴奋地说,这既表明了南海研究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价值,也生动地体现了“协同创新”的力量。
相比评审总分排名第一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每一家都具有顶尖实力的机构强强联手,吸纳两院院士21人的绝对实力,2012年10月才正式揭牌成立的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何以比肩而立?
受访者均认为,主要在于中心很好体现了协同创新的理念,充分整合了南海研究的各方力量。
“设在南京大学的中心只是一个整合研究力量、共享研究资源的平台,我们的研究可以在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开展。”沈固朝介绍说,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目前联合了8家参与单位:包括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院、海军指挥学院、中国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还有3家支持单位:外交部、海南省、国家海洋局,目标是创建国际一流的南海研究学术创新体,南海战略决策的高端智库,南海国际交流对话平台,涉海事务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中心围绕基础研究、动态监测、战略决策三大方向,设立南海史地与文化研究、南海资源环境研究、南海法律与国际关系研究、南海地区航行自由与安全合作研究、南海舆情监测与国际交流对话等8大平台,每个平台由一位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任平台长。平台下还设置研究组承担具体的研究项目,实行更加开放的合作方式,可以跨平台、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开展研究,交流人员和信息。
这个机制,囊括了文理、军地、校所、校校合作,参与中心的每个单位都在南海研究的某个或几个方面处于领先地位,通过平台将大家的力量整合起来,就形成了完整的南海研究创新能力,对具有多学科、多领域、交叉型的特点的南海研究开展十分有利。
“在南海问题研究领域能更迫切地感受到,过去一家单位或一个人单打独斗的研究套路已经行不通了,没有一家能在南海研究上包打天下,都必须通过协同来更有效地开展研究。”沈固朝深有感触地说,这套机制为在南海研究上的协同创新提供了保障。
沈固朝同时指出,海南和中国南海研究院在南海研究上长期积累的丰硕理论和实践成果,也是中心得到专家组高度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南海研究离不开海南省各有关方面的支持。”他认为,随着南海研究受到各方关注,尤其是此次首批入围国家“2011计划”,南海研究正在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这无论对推动南海研究的创新成果,还是对海南的开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