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确定粮食安全目标,需要保底线、保基本、保重点
当然,粮食“九连增”已经成为过去,未来的路更加艰难。今后十年,既是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战略关键期,也是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艰难爬坡期。党的十八大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我们认为,首要是粮食安全,重点是总量平衡,难点是结构平衡。
九年来,尽管我国粮食连年增产,其他农产品稳定发展,但供求缺口仍然在逐年扩大,进口数量逐年增加,进口品种逐年增多。九年期间,大豆净进口增加1.6倍,食用油增加近5成,棉花增加6成,食糖增加3.3倍。去年以来,玉米、小麦和大米也开始净进口。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趋紧,需要依靠进口补充实现我国农产品供给平衡,已是不争的事实。
同时,面对开放的国际市场,还要顺应在全球配置资源和全球市场竞争这一大趋势,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有些产品,我们少不了、缺不得,需要进口补充;有的产品竞争力我们比不了,缺乏优势,不让进也不行;有些产品我们资源环境支撑这根弦绷得太紧,进一步发展持续不了。
面对这一新形势,我们必须冷静思考,创新保供给的思路,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构建粮食供求平衡的新格局。立足我国资源条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保有舍的方针,科学确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就是保底线、保重点、保基本。
保底线,就是确保粮食(含大豆)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据农业部信息中心资料,粮食自给率(含大豆)由2003年的100%下降至2011年的9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确保这一格局不被打破,千方百计保障90%粮食自给率的底线不被突破。据预测,到2020年需求量将超过14400亿斤,增加1800亿斤。这就意味着,粮食产量每年要增加200多亿斤。实现这一目标有难度,也有希望。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增产粮食167亿斤,本世纪以来平均增产212亿斤,“九连增”期间平均增产353亿斤。
保基本,就是确保稻谷、小麦完全自给大米、小麦是我国的基本口粮和主食,全国有60%的人吃大米,40%的人吃面食,13亿人,人人要吃,天天要吃,餐餐要吃,绝不能依赖进口。目前,我国稻谷、小麦产需平衡,但从2011年以来,开始出现净进口,今年继续呈增加态势。有人认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口粮消费将会有所减少,但由于人口在持续增加,加上对大米、小麦质量要求相应提高,同时考虑到水稻、小麦生产对水资源消耗大,单位面积产量挖掘的潜力相对较小,保障稻米、小麦的完全自给,依然任务艰巨,不可掉以轻心。
保重点,就是确保玉米基本自给,力争自给率95%以上玉米是主要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这些年尽管生产发展迅速,但仍然跟不上需求的增长,产需缺口不断扩大。今年1-10月,我国玉米净进口38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6.04倍。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升,玉米用量将呈快速增长。由于城镇人口膳食结构中肉蛋奶增加,每转移一个农村人口,就将增加饲料用粮75公斤,饲料用粮将占粮食需求增量的68%。玉米是高产作物,但我国玉米单产水平还比较低,2011年玉米亩产383公斤,只有美国亩产水平的56%,潜力还很大,只要紧紧依靠科技,大力改善生产条件,确保95%的自给率是可以做到的。
在整个种植业发展目标上,我们要努力实现“一个确保,三个力争”,除了确保粮食基本自给以外,还要力争食用植物油自给率稳定在40%以上;力争棉花、食糖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力争蔬菜稳定供应。
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创新发展方式,探索粮食生产发展新路径
在更高的起点上,重新思考和审视我国粮食生产,感到最大的矛盾仍是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与相对薄弱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最大的实际仍是人多地少资源短缺,最迫切和严峻的仍是如何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在总结历史经验、坚持成功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探索粮食生产科学发展道路。
一是扩大面积难以持续,需要创新增长路径粮食“九连增”,面积增加1.78亿亩,对增产贡献率接近1/3。应该讲,粮食面积的潜力已经挖掘得很充分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实现粮经统筹协调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只有全力挖掘单产潜力,走集约型、内涵式发展的新路子。
二是资源要素约束困境难以摆脱,需要创新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水是粮食生产的“血液”,未来农业用水空间将继续呈不断挤压态势;化肥、农药、农膜是粮食生产的“粮食”,我国利用率显著低于发达国家。在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高涨的背景下,必须改变依靠大水大肥猛药的增产方式,必须改变只顾铺膜不管回收的增产方式,必须改变重用地轻养地的增产方式,努力探索一条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资源节约型新路子。
三是技术瓶颈短期难以突破,需要创新技术推广方式我国粮食生产每上一个台阶,都与突破性品种和技术直接推动密切相关。如80年代推广杂交水稻、90年代推广紧凑型玉米,使水稻、玉米亩产分别提高了近100公斤。目前看,全局突破性、区域带动性强的新品种、新技术储备不足,转基因等生物技术应用受到诸多限制,依靠单项技术突破大幅提高单产的难度越来越大。比较可行的途径是实行农艺农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集成推广成熟技术,从依靠“单项冠军”向夺取“全能冠军”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