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

图片
 中国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新闻>>党报早读>>热点·视点·观点

粮食生产的中国纪录是如何创造的

2012年12月03日08:51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农丰粮增的中国经验

“九连增”彰显了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自信。经过近10年的探索,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增产之路。

粮食“九连增”,得益于上下联动的重农抓粮机制和不断完善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从2004年起,中央连续9年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不断加大用于“三农”的支出。

今年中央财政在去年“三农”支出首次突破1万亿元的高起点上,继续加大扶持力度,预算达到12287亿元,同比增长17.9%。按农业“四补贴”资金测算,平均每生产1斤粮食,国家补贴0.14元。随着中低产田改造、测土配方施肥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更牢、底气更足。

强化科技支撑是稳粮的“法宝”。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副组长赵明分析,10年来,我国玉米杂交种经历了两次更新换代,玉米“一增四改”等高产栽培技术获得了大力推广。2012年,玉米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达到3500多片,示范带动了大面积平衡增产。近几年国家构建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探索了大面积集成推广实用技术的新途径,推动科技对于增产的贡献率超过65%。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标志之一。“在以人力和畜力为主的时期,一些粮食增产的技术由于条件所限推广速度不快。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为夏玉米适当晚收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基础。据测算,玉米晚收10天,亩增产可达100斤以上。”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研究员徐振兴介绍,我国农业由原来依赖和占用人力资源为主向依靠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机电装备为主的转变正进入加速通道。

“九连增”之后的紧迫感

今后一个时期,随着人口总量增加、消费结构升级,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农业部专家指出,目前粮食供需是一种紧平衡,今年以来玉米、小麦、稻谷进口规模都有所扩大。从结构看,口粮需求保持基本稳定,但粳稻供求一直偏紧;玉米由长期净出口转为持续净进口,饲用小麦明显增加;大豆、油料等进口均有增加。我国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确保农产品总量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实现结构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唐华俊说,一方面,要破解物化成本与人工成本的“双涨”难题;另一方面,还要缓解国内外市场的“双冲击”压力。应对的关键点,一是要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要持续发挥农业科技增产潜力。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尤为重要。尽管近年来由于国家的惠农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比前几年有所提高,但农资价格的不断上涨成为影响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之一。在农业成本日益增加的背景下,继续调动农民积极性面临的约束很多。

农业部政策法规司有关人士说,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不仅需要从政策层面上进一步加大对种粮的补贴力度,加强对种粮成本的管控,更需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种粮的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能力。

“在耕地紧缺和水资源紧张的双重约束下,促进粮食稳定发展、保障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巡视员曾衍德说,农业部近年探索的小麦、水稻和玉米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加速了技术推广应用,让专家的产量变为农民的产量,是未来均衡提高单产的关键。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表示,尽管创造了粮食生产“九连增”的奇迹,但总体来说,我国粮食生产基础还不够稳固,还需要继续加大投入,坚持并强化这些年行之有效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同时在城镇化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的有效供给。(孙世芳 李 力 乔金亮)

(责编:杨丽娜(实习)、常雪梅)


相关专题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