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大飛躍和突破(2)
第三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進入80年代,科學技術新成果層出不窮,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大大縮短。科技進步在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諸因素中已佔據首要位置。因此,發展科學技術已成為許多國家發展的戰略重點。1985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高興地講道:“七年前,也是三月份,開過一次科學大會,我講過一篇話。主要講了兩個意思,兩句話。一句叫做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一句叫做中國的知識分子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當時,所以要講這兩條,是因為有爭論。七年過去了,爭論已經解決了。結論是誰做的?是實踐做的,群眾做的。”“我很高興,現在連山溝裡的農民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他們未必讀過我的講話。他們從親身的實踐中,懂得了科學技術能夠使生產發展起來,使生活富裕起來。農民把科技人員看成是幫助自己擺脫貧困的親兄弟,稱他們是財神爺。財神爺這個詞,不是我的用語,是農民的發明。但是,他們的意思,同我在科學大會上講的話是一樣的。”隨著世界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深入,鄧小平對科學技術的地位和作用的論述也越來越豐富,分量也越來越重。1988年9月5日,他在會見捷克斯洛伐克總統胡薩克時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當今世界重大的科學命題。此后,鄧小平又多次重申並論証了這一思想。他反復講,要注意教育和科學技術,增加教育、科技投入,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1992年初,他在視察南方時又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體系。
科學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視科學
1989年6月,鄧小平在《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當務之急》的講話中再次強調:“農業問題也要研究,最終可能是科學解決問題。科學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視科學。”
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揭示了科學技術在當代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中極其重要的地位以及所產生的巨大變革和推動作用,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學說。
首先,“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相關學說的重大發展。
在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活動中,人類的智慧和能力是以科學技術來體現的,對社會起決定性作用的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前提的。一百多年以前,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資本主義近代工業的發展,闡述了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得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整個學說中,貫穿著這樣一個思想,即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革命力量,是改變社會和經濟以至精神的巨大杠杆。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曾這樣說:“同價值轉化為資本時的情形一樣,在資本的進一步發展中,我們看到:一方面,資本是以生產力的一定的現有的歷史發展為前提的——在這些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許多論著中,都對科學技術的發展進行了認真的考察,對科學技術的作用也給予了充分的論証。
然而,馬克思、恩格斯當時所處的時代,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遠不能與今天相比,所以對科學技術的認識也必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當時,科學技術的發展還呈現出對生產過程的較大依賴性,遠沒有發展到今天這樣深刻而迅速地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程度,它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位變革作用的表現也沒有像今天這樣突出。馬克思關於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點,代表了當時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認識上的最高水平。當然,在這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中,科學技術只是被當做一般的生產力,而不是第一生產力。
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很長時間裡,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基本觀點,卻未能為人們真正理解和認識。在以往的馬克思主義教科書中,科學被列入意識形態之列。直到20世紀70年代,是鄧小平同志以其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勇氣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雄偉氣魄,重申和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基本觀點,並對這一基本觀點進行了深刻的理論闡述。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發展的思想體系,是隨著時代與社會的發展而向前發展的,是隨著人們的社會實踐和對自然的認識而向前發展的。求實和創新,是鄧小平的思想理論中最顯著的特征。面對20世紀后半期世界社會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和變化,鄧小平深刻地指出: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正是基於馬克思主義要發展這樣一個前提,鄧小平在總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特別是近二十多年以來的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洞察和透析了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當今世界的重大科學命題。這一命題深刻地揭示出科學技術在現代生產力發展中的主導地位,從而進一步使人們明確了現代生產力的構成和各構成因素間的相互關系。它告訴人們,科學技術不僅是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依靠科學技術才能推動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其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對當代世界社會經濟發展規律和趨勢的嶄新概括。
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更是呈現出許多明顯的特點和趨勢。
戰后,一些國家利用相對和平的環境,開放的經濟、技術、市場和領先的科技實力,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為重大戰略之一,順應科技革命和國際分工的要求調整自己的經濟政策和產業結構,進入了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進步,使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空前提高,在社會生產力諸要素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日益顯著。新成果、新技術不斷涌現,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進一步縮短,大大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就總結到:“當代的自然科學正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應用於生產,使社會物質生產的各個領域面貌一新。特別是由於電子計算機、控制論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正在迅速提高生產自動化的程度。同樣數量的勞動力,在同樣的勞動時間裡,可以生產出比過去多幾十倍幾百倍的產品。社會生產力有這樣巨大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有這樣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麼?最主要的是靠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更值得提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在世界悄然興起,並日益蓬勃發展,對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對此,鄧小平敏銳地指出:“現代科學技術正在經歷著一場偉大的革命。近三十年來,現代科學技術不只是在個別的科學理論上、個別的生產技術上獲得了發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義上的進步和改革,而是幾乎各門科學技術領域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出現了新的飛躍,產生了並且正在繼續產生一系列新興科學技術。”在科學技術革命的帶動下,新的科學技術成果層出不窮,並迅速地產業化、商品化,極大地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帶來了新的經濟繁榮。(高屹)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