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行抗日根據地的8年,是鄧小平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其間,1938年1月,鄧小平調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委員﹔1940年4月,任太行軍政委員會書記﹔1942年9月,鄧小平兼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書記﹔1943年10月,他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並主持八路軍總部的工作。在抗戰的歲月中,鄧小平以太行山為基地,指揮根據地軍民,積極主動地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粉碎日偽軍一次次的殘酷“掃蕩”。他還領導全區進行建黨、建干、建政活動,進行整風、精兵簡政、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取得了很大成就。
一
太行山古稱“天下之脊”,縱貫晉冀豫三省。山高勢險,西緩東陡,居高臨下,易守難攻,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爆發,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的率領下奉命進駐太行。
1938年1月,鄧小平調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治委員。他和師長劉伯承一起率部深入日本佔領區的后方。以毛澤東山地游擊戰思想為指導,以太行山為中心,依托山區,向平原發展。他們積極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創建了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這是華北敵后抗戰的重要戰略基地之一。
1.堅持以敵后游擊戰為主的原則。鄧小平到任后的第一項工作便是繼續布置一二九師戰略展開和組建游擊隊。1938年2月初,鄧小平在遼縣主持召開了團以上干部會議,總結太原失守以來一二九師的工作,進一步布置開辟根據地和繼續開展游擊戰爭的工作。據統計,從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前后,到1938年4月粉碎敵九路圍攻為止,一二九師有步驟地分遣了三分之二的兵力到各地開展游擊戰爭。
鄧小平認為,根據地武裝斗爭的原則,就是黨中央提出的“基本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他指出,由於採取以游擊戰為主的原則,因此,我軍必須由正規軍的武裝形式,變為包括游擊隊、自衛隊等在內的多種武裝形式。這些武裝形式缺一不可,隻有他們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對敵斗爭的勝利。機動靈活地開展敵后游擊戰爭是抗戰中鄧小平一貫的軍事思想。
2.創造性地提出和運用“敵進我進”的方針。在長期的對敵斗爭中,鄧小平、劉伯承創造性地提出和運用“敵進我進”的方針,為黨的抗日游擊戰爭策略增添了新的內容。抗日戰爭初期,我軍採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提出的“十六字訣”的游擊戰術,給日寇以沉重打擊。但當日寇摸清了我之“敵進我退”的規律后,我軍在一些戰斗中就吃了虧。針對這種情況,劉伯承、鄧小平適時地提出了“敵進我進”的策略。即當敵人主力來掃蕩時,我也派主力打擊敵人的后方和交通線。
鄧小平對這一方針給予了認真總結、系統闡發和全面推廣。在這一方針指導下,從1942年開始,晉冀魯豫邊區派出上千支小部隊、武工隊和眾多的干部到敵佔區,在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公開或隱蔽的斗爭,建立隱蔽的抗日根據地。他們開展鋤奸反特斗爭,加強政治攻勢和瓦解偽軍工作,領導群眾進行反掠奪、反勞役、反抓丁斗爭,爭取和控制了一些日偽據點,許多村鎮建立了隱蔽的抗日政權。
3.實施革命的兩面派策略。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針對日寇的“總力戰”,鄧小平提出“以政治斗爭為主,以武裝斗爭為骨干的全面抗戰”的方針。政治斗爭的形式之一就是實施“革命的兩面派”謀略。鄧小平認為“革命的兩面派”政策就是深入敵人內部的進攻政策,它的實施就是“打入”的工作:打入到敵佔區群眾中去,打入到敵佔城市中去,打入到偽軍偽組織中去,打入到黑團、幫會、土匪中去,而以偽軍為當時打入的主要目標。這是抗日戰爭中瓦解敵偽,化敵為友的挖心戰術,可以收到戰場上無法收到的效果。推行革命的兩面派政策,打入敵人內部,在敵后發展勢力。在抗戰的對敵斗爭中,對瓦解敵人起到了很大作用。
二
鄧小平對根據地的各項建設都傾注了大量心血,對根據地黨的建設和政權建設也做出了卓越貢獻。
1.黨的建設是一切工作的核心。鄧小平十分重視根據地黨的組織建設。1938年初,鄧小平剛調任一二九師政治委員之后,立即和中共冀豫晉省委書記李雪峰一起研究發展黨組織問題。在鄧小平的幫助下,冀豫晉省委首先健全了省委機關,使之成為精干高效的辦事機構。接著,鄧小平又立刻指導組建了中共晉冀邊特委、冀豫邊特委、晉東南特委、晉豫邊特委和太岳等地的黨組織,極大地增強了黨的領導,使冀豫晉地區黨員人數大大增加。
2.政權是根據地得以形成的四種力量之一。鄧小平十分重視根據地的政權建設,認為政權建設對於有效地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政權是一個革命根據地得以形成的四種力量(革命的武裝、政權、群眾組織和黨)之一,“敵后方的政權問題,是一個敵我的嚴重斗爭”,它“關系於能否堅持敵后抗戰,關系於能否削弱敵力與增強自己,關系於民心之維系、抗戰之勝利與民族之復興”等大局。1941年7月7日,晉冀豫邊區臨時參議會第一次會議在遼縣召開,會談根據中共北方分局和鄧小平的指示,決定將魯西33縣(即晉魯豫區)劃入本區,會議因此改名為晉冀魯豫邊區臨時參議會,並制定了政府施政綱領和一系列條令法令。會議選出臨時參議會正副議長和15名委員。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正式宣告成立。統一的邊區政府的建立,對戰勝困難,持久抗戰起了巨大作用。
三
鄧小平在領導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的過程中,總是把經濟工作看作是政治、軍事勝利的保証。同時,他還認為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必須制定正確的政策和做好精細的組織工作,才能實現發展生產的目的。
1.大力開展減租減息運動。減租減息政策是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條件下處理土地問題、發動農民抗日,調動其生產積極性的基本政策,也是當時扭轉根據地的困難局面,堅持敵后抗戰的基本措施。由於戰爭等原因,晉冀魯豫邊區,包括腹心區太行區的減租減息一直沒有真正開展起來。為切實貫徹減租減息政策,鄧小平不僅拿出很大一部分精力,經常深入太行分局和北方局直屬的太行區抓這項工作,而且還沖破敵人的道道封鎖,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先后遠赴太岳區和冀魯豫區檢查指導那裡的減租減息運動。
經過鄧小平和邊區各級黨、政、群團組織的正確指導和全力推動,晉冀魯豫根據地太行、太岳、冀南、冀魯豫各區的減租減息運動,從1942年下半年起,先后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經過一年多的運動,調動了各個階級、階層的生產積極性,為根據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和各項工作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厲行精兵簡政。1941年以后,由於戰爭日益殘酷,根據地面積縮小,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的負擔越來越重,精兵簡政對於太行革命根據地能否鞏固、敵后抗戰能否長期堅持至關重要。
鄧小平對認真執行精兵簡政政策做了細致的規定:調整整編緊縮機關,減少人員馬匹,充實戰斗連隊,並規定精簡的比例﹔加強地方武裝,開展游擊戰爭﹔各部隊在縮編時,隻保持一定數量的老干部作骨干,盡量留用缺乏實際經驗的知識分子新干部,讓他們在工作中得到鍛煉。鄧小平還派人分赴各軍分區,具體指導精簡工作。一二九師和晉冀魯豫邊區共進行了三次大的精簡工作,順利完成了精簡任務。
3.大生產運動。由於日軍對太行根據地的瘋狂掃蕩和嚴密封鎖,1941年、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最艱苦的階段,抗日軍民的處境非常困難。1942年至1943年,晉冀魯豫邊區許多地區又遭到百年罕見的旱、蝗、水災。根據地的斗爭形勢非常嚴峻。中共中央號召根據地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廣泛地開展大生產運動,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在鄧小平領導下,以太行根據地為中心的晉冀魯豫軍民,迅即展開大生產運動。
1944年,太行軍區共開墾荒地12萬余畝,太岳軍區開荒5.8萬余畝。太行軍區生產的雜糧、山藥蛋、蔬菜和手工業、商業的收入,共折合米970.92萬斤。部隊的辦公費、雜支費等各項費用,已全部從生產收入中解決。此外,還建立了油坊、粉坊和豆腐坊,並制造子彈,甚至還試制成功了迫擊炮。除了供給自身需要外,還支援延安“太陽造”步槍、子彈、棉衣等軍需物資。晉冀魯豫邊區戰勝了自然災害,打破了敵人的經濟封鎖,為抗戰的最后勝利做了經濟准備。
在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中,鄧小平、劉伯承領導下的一二九師進行了數千次大大小小的殊死戰斗,在華北戰場牽制了幾十萬日軍和大量偽軍,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戰場的抗戰。到抗戰勝利前夕,晉冀魯豫根據地的正規部隊發展到30余萬人,“劉鄧大軍”成為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鄧小平作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他最突出的貢獻就是在每個關鍵時刻都能扭轉危局,穩定局勢,從而使太行抗日根據地成為屹立於華北敵后的堅強抗日堡壘。
(摘自《北京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