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外交思想是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時期堅持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對總體國際形勢、時代特征和全球性戰略問題,對處理國家關系的基本原則,對世界上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成敗、發展中國家謀求發展的得失、發達國家的動態和矛盾,進行正確分析的理論成果,主要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初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鄧小平外交思想博大精深,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指導我國對外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
一
提出世界戰爭可以避免的重要戰略判斷。鄧小平改變了“燕子低飛、山雨欲來風滿樓”,世界戰爭不可避免且迫在眉睫的提法。他指出:“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戰爭力量的增長”,有資格發動世界戰爭的兩個超級大國在軍備競賽中,一個力量相對下降,一個被拖得疲憊不堪,受到諸多制約,“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上世紀80年代末,他肯定地說,和平力量發展起來了,“戰爭是可以避免的”。
調整片面以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劃線的做法。鄧小平強調要從國家戰略利益出發,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他提出:“我們主張,國家之間的政治和經濟關系都應當建立在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我們反對任何國家違背這些原則,在任何地區建立霸權和勢力范圍。”考慮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應該著眼於自身的戰略利益,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利益,應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異同,不搞意識形態的爭論,不計較歷史的恩怨,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同所有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在蘇聯解體后,鄧小平明確表示:“不管蘇聯怎麼變化,我們都要同它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從容地發展關系。”他提出“消除三大障礙”的原則和“結束過去、開辟未來”的思想,全面改善和發展了同蘇聯的關系,為后來同俄羅斯建立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打下基礎。鄧小平提出了“廢約、撤軍、斷交”三原則,並親自主持談判,使中美兩國於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1989年11月10日,他提出了解決中美糾葛的一攬子建議,推動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他說:“建立在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基礎上的舊秩序”,使得“貧國和富國的差距越來越大”,是“發展中國家解放和進步的最大障礙”﹔“現在需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也需要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新的政治秩序就是要結束霸權主義,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最經得住考驗的不是霸權政治,不是集團政治,而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隻有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才能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使它同國際經濟新秩序相適應”。鄧小平說:“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團政治’方式,‘勢力范圍’方式,都會帶來矛盾,激化國際局勢。總結國際關系的實踐,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就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提出和平與發展是帶全球性的兩大戰略問題的科學理論。上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鄧小平提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發展問題。1992年春,他特別談到“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宗旨,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中國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中國永遠不稱霸,誰堅持霸權主義就反對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堅定力量。中國採取有效措施,對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盡力進行正確引導和管理,使之有利於縮小南北差距,促進各國的共同發展與繁榮。鄧小平指出:“南南合作是新提法,這個提法很好。”他認為,第三世界國家要鞏固國家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僅僅依靠南北對話與合作是不行的,還必須開展“南南”合作。第三世界國家資源豐富,能互通有無,相互合作,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前景是很好的。第三世界國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窮幫窮,南南合作有堅實的政治基礎。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的主旋律。
確定把對外開放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國策。鄧小平使對外開放成為基本國策是一個創舉。他認為:中國要擺脫貧窮落后,謀求發展,把自己孤立於世界之外是不行的,“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鄧小平指出,在開放的世界中,“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如果說在本世紀(指20世紀)內我們需要實行開放政策,那末在下個世紀的前五十年內中國要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也不能離開這個政策”。“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中國是一個大的市場,許多國家都想同我們搞點合作,做點買賣,我們要很好利用。這是一個戰略問題”。
提出冷靜觀察、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二戰結束后形成的兩極格局瓦解,世界進入一個新舊格局交替的過渡時期。鄧小平提出:要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他用凝聚中華民族智慧的語言,表明對國際局勢風雲變幻的戰略態度,也是我國外交工作必須堅持的戰略方針。他指出:“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干,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要縝密思考,科學判斷,把握機遇﹔要處變不驚,從容應對﹔既要有雄心大志,又要善於藏拙,收斂鋒芒,避免引火燒身。鄧小平對每一場重大外交斗爭,總是全局在胸,冷靜分析力量對比,仔細權衡利弊得失,善於把握時機和分寸,注意斗爭的階段性,做到有理有利有節,最大限度地維護我國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他主張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和民族尊嚴,在維護第三世界國家的正當權益,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等重大問題上,要努力作出我們的貢獻。
宣示獨立自主、不參加任何集團、不同任何大國結盟的鮮明立場。鄧小平闡明對於一切國際事務和國際問題,都從中國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和世界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的根本利益出發,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立場和政策。中國決不屈從任何大國的壓力,決不依附於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決不支持它們任何一方反對另一方。中國不打別國牌,也決不允許任何人玩“中國牌”。申明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國家利益的苦果。鄧小平強調,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他說:“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們自己經濟建設成就的大小。如果我們國家發展了,更加興旺發達了,我們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就會大。現在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並不小,但是,如果我們的物質基礎、物質力量強大起來,起的作用就會更大。”
指出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低潮的時候,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指出:社會主義前途依然一片光明。這是因為:第一,中國社會主義的紅旗是不會倒的,社會主義在世界始終站得住﹔第二,社會主義的因素在許多國家仍然存在,社會主義的國家遠不止中國一家﹔第三,建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的努力﹔第四,馬克思主義揭示的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個規律沒有變化﹔第五,盡管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經受了鍛煉,從中吸取了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健康的方向發展。
鄧小平外交思想還涵蓋著其他方面重要內容。比如,關於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論述,關於“一國兩制”的構想,關於“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思路,關於中國共產黨發展同其他國家政黨黨際關系的指導原則,關於廣泛參與多邊外交活動的主張等等,都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二
鄧小平繼承和發揚中國外交的優良傳統,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外交風格。他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典范,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典范,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相結合的典范,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典范,深邃預見、果斷行動的典范。
在鄧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新時期我國外交工作取得了舉世稱道的成就。在波瀾壯闊的國際舞台上,我國同周邊國家的友好合作不斷深化,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日益加強。改善和發展了中蘇關系,順利實現了從中蘇關系向中俄關系的轉變,並進一步將中俄關系發展成為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同發達國家的互利共贏合作取得了碩果。多邊外交活動空前活躍。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加強了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進一步樹立了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負責任的國際形象。堅持以人為本、外交為民,維護海外中國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
在鄧小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國外交在保持對外大政方針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的新境界。江澤民、胡錦濤同志關於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國際關系民主化,維護世界多樣性,建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等一系列重要論述,都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理論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並賦予其深刻的國際內涵,提出中美共同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要求踐行“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推動建設“一帶一路”,堅持正確義利觀,樹立亞洲安全觀,加強外交工作的頂層設計、策略運籌和底線思維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倡議,為做好新形勢下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描繪了藍圖。
當前,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復雜嚴峻挑戰。我們要繼續以鄧小平外交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領會其實質內涵,同時加強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更為有利的外部環境。
(作者:中央外辦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