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現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高度融合,是12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同時,我們仍處於國際分工和產業鏈的中低端。當前的外部環境,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我們要努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上的主動、國際競爭上的主動。
第一,改革涉外投資管理體制。包括改革利用外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現在我國外匯儲備高達3.9萬億美元,為什麼還要放寬外商投資准入、利用外資呢?這是因為,利用外資不是簡單地引進資金,更重要的是獲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市場機會,這些都不是有錢就能買到的。利用外資是我們的長期方針。目前,我國利用外資仍採取逐案審批加產業指導的管理方式,審批環節多,影響了外資的積極性。為改變這種狀況,去年我們有一個重大探索,就是批准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方式,隻要沒有列入負面清單的行業,企業投資都不需要審批。需要強調的是,自貿區不是搞“政策特區”或“稅收窪地”,而是要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探索創新經濟管理模式。下一步要研究擴大自貿區試點,具備條件的地方可以納入試點范圍。
對外投資蓬勃發展,境外經濟技術合作規模和區域迅速擴大,是我國新一輪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現在的問題是,我國對外投資管理體制不適應對外投資加快發展的新形勢,在投資審批、外匯管理等方面存在諸多制約。要大幅下放對外投資審批權限,建立以備案制為主的境外投資管理體制,確立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主體地位,實行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這樣做,有利於加快“走出去”步伐,帶動我國的產品、技術、標准、服務出口,也有利於促進國內產業升級和國際收支平衡。我們不僅要讓中國產品、中國制造走向世界,更要讓中國裝備、中國創造走向世界、譽滿全球。當然,“走出去”不能自相殘殺、打亂仗,要加強協調、規范秩序、形成合力。
第二,擴大內陸和沿邊開放。過去,我國對外開放主要是在沿海地區,內陸和沿邊地區對外開放相對滯后。今后擴大開放的最大潛力和回旋余地在中西部地區。要抓緊制定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相關規劃和具體方案,重點推進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孟中印緬、中巴經濟走廊,沿線各地要找准定位、密切配合。要大力推動內陸與沿海沿邊通關協作,把“關檢合作”改革試點擴大到全國,加快提升中西部地區通關效率。
第三,堅持多邊和自貿區兩個輪子一起轉。現在世貿組織成員涵蓋我國98%以上的對外貿易。多邊貿易體系是我國鞏固貿易大國地位的“壓艙石”。自貿區代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的開放,是我國走向貿易強國的“推進器”。我們要積極參與高標准自貿區建設,推進中美、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加快與韓國、澳大利亞、海灣合作委員會等自貿區談判進程,實現與世界各國互利共贏。
八、注重依靠改革推進結構調整
我國已進入隻有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才能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推進結構調整,必須也隻能依靠改革,從一定意義上說本身也是改革。我國經濟結構不合理問題,症結在於不合理的體制機制導致的資源配置扭曲和僵化。調整經濟結構,要從實施結構改革入手,改變不合理的體制機制,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才能釜底抽薪,真正收到成效。否則再用老辦法,主要運用行政手段,結果隻能是調不動、調得慢、調不好,甚至出現反復,這已經為實踐所証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結構調整,要著力在推進市場化改革上下功夫,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政策引導,推動發展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從國際產業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從城鄉區域不平衡向均衡協調邁進,實現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要在結構調整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推出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和差別化促進政策,使結構調整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依靠改革創新來驅動。
第一,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我們要實現持續發展,最大的潛力在內需。要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這也是重大的結構調整。要發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不斷增強內需的拉動力。要把促進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著力點,既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措並舉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解決沒錢花的問題,也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有錢不敢花的問題,還要改善消費環境、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解決有錢不願花、沒處花的問題,釋放有效需求。要大力促進服務消費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辦醫辦學辦養老等,提供多樣化的產品和服務。要推進國內貿易流通體制改革,清除抑制消費的各種不合理規章制度,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建設法制化的營商環境。要支持發展網絡銷售等新業態,這方面潛力巨大。同時,要繼續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推動投資主體多元化,加快實行統一的市場准入制度,進一步釋放民間投資潛力,促進固定資產合理增長。
第二,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改革。城鄉二元結構是不合理經濟結構的突出表現和重要根源。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必須建立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為此,要進一步放活農民,放手讓農民去闖市場,形成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相輔相成的局面。在推進現代農業制度建設方面,主要是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快實施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証,鼓勵土地經營權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啟動大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完善農業補貼等政策,促進農業集約化和可持續發展。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建設方面,主要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出台差別化落戶政策﹔實施流動人口居住証制度,建立與居住年限相挂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圍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多元化可持續城鎮化的投融資機制等,組織開展新型城鎮化改革試點。
第三,探索建立區域均衡發展機制。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既是結構調整的重大任務,也是激發巨大發展潛力的重要途徑,關鍵要建立有效的促進機制。要在實施好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這一區域發展戰略部署的基礎上,謀劃區域發展大棋局,由東向西、由沿海向內地,依托大江大河和陸路交通干線,培育新的區域經濟支撐帶,形成新的增長極,構建我國梯度發展新格局,促進區域均衡、協調發展。要依托長江建設經濟增長新支撐帶,同時加快其他新支撐帶建設的研究規劃。推進長三角地區經濟一體化,深化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為此,要著力消除市場分割、地區封鎖和行政性壟斷,依靠市場力量和區域差別化政策引導,促進統一市場形成,開展公平競爭。建立多元的投融資機制,支持發展跨區域大交通、大流通,構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新體系。要針對跨區域、次區域和經濟新支撐帶發展,提高區域差別化政策的精准性,促進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四,以創新驅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調整產業結構,原動力在創新。要依靠創新驅動,輔之以差別化產業政策引導,促進產業有進有退,由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向中高端躍升。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鼓勵企業兼並重組,強化環保、安全、能耗、用地等標准,清理各種優惠政策,促進落后、過剩產能退出,嚴控新上增量。推進企業加快技術改造,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建設創新平台,開展區域集聚試點,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服務業是我國產業結構中的“短板”,要依靠改革推動和開放倒逼加快發展,重點是將增值稅覆蓋至生產和服務的全部環節,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體育、醫療、養老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放寬外資准入限制。科技進步對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凸顯,要建立有效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使科技與產業緊密結合。堅持以不斷深化改革,推動轉方式調結構,促進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推進經濟體制改革,意義重大,任務艱巨。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銳意進取,攻堅克難,努力做好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各項工作,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