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

图片
 中國共產黨新聞>>專題報道>>四川省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
七晝夜的生死競速,七晝夜的守望相助,七晝夜的砥礪奮進,奮力抗擊“4·20”蘆山7.0級強烈地震——

萬眾一心 越是艱險越向前

李旭 張守帥 梁現瑞 周前進 劉莉 吳曉鈴
2013年04月27日14:37   來源:四川日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危機,是磨礪風骨的最好方式。7個日日夜夜,青衣江連著中南海,雅安與北京零距離。千百萬普通的四川兒女,用可歌可泣的壯舉,弘揚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

激揚四川精神

4月26日,雅安市天全縣小河鄉秋豐村。正午,68歲的村民高銀華還在家門口一塊菜地裡忙碌,身后,幾間磚房已經成了廢墟,磚頭瓦塊散落一地﹔腳下,幾顆四季豆苗已經抽出尺把長的藤蔓,搖頭晃腦地向天空伸張,仿佛在攀登。

一邊是幾成廢墟的家園,一邊是種豆山下的勞作﹔一個已成過去,一個面向未來,兩個場景,生生不息,濃縮出一幅災區當下的全貌:災難可以讓山河破碎,卻無法阻止生命的成長,無法割裂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向往。

從汶川到蘆山,“山”“川”交錯,災難之中,激昂出亦剛亦柔、多元共存的精神品質

在天全。當地一家農業銀行在地震中遭遇重創,可是人們驚奇地發現,他們第二天就正常營業了。

在蘆山。老城區十字街上,震后第二天,部分商家就在裂縫縱橫的房子中重新開業了,門前還貼著大大的“險”字。

臨危不懼,遇險從容——這就是四川精神。

龍門鄉古城村的任家崗,一位名叫駱良周的老人每天重復同樣的事情:用竹簽和三角形的紅紙做小旗,每一面小旗上都寫著兩個字——感謝。

像這樣的小旗,駱良周一天要做上千面。每當有解放軍、志願者以及前來運送物資的救災車輛經過,他都會遞上一面親手做的小旗。

蘆山新城迎賓大道上,每天傍晚,吳正富都會拉著一輛三輪車蹣跚前行,車裡面裝著一隻盛滿了稀粥的大鐵桶,每當遇到志願者,他都會為他們盛上一碗。

他們的家就住在蘆山老城邊上,地震中他們家全塌了,頭天晩上一家人住在臨時用塑料布搭的篷子裡。但是看到這麼多志願者從四面八方趕來,他還是坐不住了。

知恩圖報,感恩奮進——這就是四川精神。

4月26日中午,蘆山縣太平鎮勝利村下場口組居民安置點的帳篷裡,一場棋王爭霸賽又開始了。

震后3天,在食品、帳篷剛剛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受災群眾又開始了自己的文化生活,災難,擋不住他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

4月25日,蘆山縣體育館對面,一家帳篷火鍋店正式開業了。盡管菜品不多,但是食客依然排成了長隊。火鍋店負責人曾偉上說,讓四川人吃上火鍋,就是一顆定心丸,就是那種熟悉的安逸味道。

恬淡從容,樂觀自信——這就是四川精神。

如果說面對災難,堅強站立、勇往直前是一種堅強的表現,那麼面對災難,能夠從容淡定,樂觀面對,就是一種柔韌的體現。堅強、柔韌、樂觀、自立,面對災難,四川精神展現多元的豐富內涵。

從汶川到蘆山,“山”“川”相連,四川精神穿越時空,傳遞不變的堅強樂觀與感恩奮進

4月24日,“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一支來自汶川的兩百人的搜救隊伍,還在廢墟上尋找生命的跡象。5年前,他們中的很多成員是被搜救的對象。

地震發生后,多批志願者從全國各地蜂擁而來,其中有一個身影很特殊,他就是17歲的姚華東,綿陽八中的一名學生。5年前的那場大地震使他成了孤兒,5年后的今天,他已然成長為一名盡心盡力幫助他人的志願者。

時空變遷,施救與被救、支援與受援,角色互換,不變的是一顆感恩的心以及知恩圖報、感恩奮進的四川精神。

還記得“可樂男孩”嗎?蘆山地震也有一位“微笑女孩”。圖片中,這名在地震中受傷的小女孩衣服上沾滿血跡,卻微笑著說“我不會哭,我很堅強”。小女孩的堅強贏得了網友潮水般的加油和祝福。有人評價:“你一笑便是整個滄海,美了這個人間。”

還記得汶川地震中如母雞護雛的英雄教師譚千秋嗎?在名山中學,當震顫傳來,高三英語教師高玉華鎮定地組織所有學生撤退后,最后一個離開教室。不少網友留言稱贊其為“地震最美教師”。

還記得汶川大地震中的“警察媽媽”嗎?蘆山地震后,成都有超過10位母親走進華西醫大等救助點,為災區孩子義務喂奶,成為著名的“媽媽團”。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還記得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的兩幅標語嗎?面對太多“沒有”,他們卻一直強調“有”:有手、有腳、有條命,有信心、有機會,就有希望。面對源源不斷的救援隊伍,他們卻一直強調自己,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在蘆山震中,也有這樣自力更生的災區群眾。大地震后,當地經營日用品店的駱義收到很多朋友的短信電話,讓發卡號給打錢,但都被他拒絕了。“再給我十年,我又什麼都有了。”駱義說。

同在縣城的水果店老板楊國武震后迅速從危房搬離出來,很快開起了帳篷超市。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養活家中六口人,“地震過去了,人總要生活,能靠自己的盡量靠自己”。

這些,仿佛是一種接力,更像一種傳承。

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變的堅強、樂觀、友善和自立。這一脈相傳的四川精神,綿延不絕。

從汶川到蘆山,青山不老,精神常青。千千萬萬普通的四川人,用永不停息的腳步,為四川精神增添了時代感和向心力

23日早晨,蘆山縣雙石鎮下起了一場小雨。石鳳村村民康貴忠警覺起來,“山體都被震鬆了,下雨極有可能引發泥石流。”他匆匆走出自家簡易帳篷,叫上由村民們自發組織的預警巡邏隊成員,到村后山崗上查看。

預警巡邏隊是怎麼來的?原來,汶川特大地震后,通過媒體對地質災害預警的報道,康貴忠記住了,德陽一個村民用一面鑼救了一村人。

學到了好經驗,也有創新。為了讓預警信息在最短時間內到達每個家庭,他們正在爭取一批對講機,同時,還事先設定了逃生路線。從這個角度看,災難盡管已經遠去,但其沉澱下來的精神財富卻與時俱進。

同樣是在雙石鎮,接收了300多名受災群眾的一個最大的安置點裡,不僅衣食無憂,而且干淨整潔。

秘訣在哪?

原來,大地震剛剛發生后不久,在安置點所在學校教師袁學強的倡議下,迅速推舉成立了一個三人領導指揮小組,下設物品發放、衛生防疫等多個小組。為了防止疫病,每天組織專人到小河裡提水,三次沖洗廁所﹔為了確保公平,所有重要事項必須三人一致同意。為了及時籌措救災物資,他們用微博、QQ等現代通信手段向外界傳遞信息。為了確保有限的物資發放到急需的人手中,他們制定出“湯圓規則”,較好的食物隻能老人孩子先吃。

在成都,市民徐黎籌措了一批救災物資。但和5年前不同,她沒有選擇自己駕車送到災區,而是委托另一家民間救援組織轉送過去。“不能因為一時的熱情而給災區添亂,盡心就足夠了。”

熱情參與,理性救災,徐黎的故事並非個案。

青山不老,精神常青。從感性到理性,從傳統到現代,新手段、新理念、新面貌,為抗震救災注入新的動力。

千千萬萬普普通通的四川人,用可歌可泣的壯舉,參與熔鑄了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用永不停息的腳步,為“四川精神”注入全新的內涵。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 四川省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