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吃飯了,都快1點了!”下庄村黨支部書記郭財說,“今兒去王小平家。”
昨天是昌平區延壽鎮流動服務站下鄉的日子。鎮黨委組織委員楊福軍帶隊,與黨委副書記曹文莉、組織干事徐偉良等一行7人到幾個村去送服務,中午時分到了下庄村。按鎮裡規定,工作餐要到農戶家吃“派飯”。
出村委會不到5分鐘,就到了村東頭的王小平家。
大炕中間擺著矮圓桌,圓桌中央是一鍋熱氣騰騰的酸菜燉豆腐,旁邊是五香花生米、腌黃瓜、咸雞蛋等幾個涼菜,還有一盆豆飯。
脫鞋上炕,楊福軍看了看飯菜說:“這花生米是買的吧?說好有啥吃啥,可不能例外呀。”
“沒有,都是自家產自家做的。”王小平笑著回答。
楊福軍說的“有啥吃啥,不能例外”,是鎮裡給下村干部定的吃“派飯”的規矩。
延壽鎮是去年9月剛組建的純山區鎮,17個村,1萬多人口,最遠的村離鎮政府50多公裡,村民辦事不太方便。去年11月,鎮黨委和政府出台了送服務下鄉的舉措,每周二、四進村送服務,包括各種政策款的發放、行政審批等等。同時規定,趕上吃飯時間,下村人員要到農戶家吃“派飯”,按每人每次30元標准直接付現金給農戶﹔而且,農戶家有什麼吃什麼,不許額外提要求。
“今年收成怎樣?”楊福軍夾了一筷子酸菜,邊吃邊問王小平。
“還成,栗子核桃換了5000多元,加上打工掙的,不老少了。”王小平挺滿足。
村裡誰家還有困難?低保發放公平不公平?護林員工資發放是否及時……聊著村裡的長長短短,這頓飯吃了不到40分鐘。
出門時,楊福軍掏出300元錢塞到王小平手裡,王小平左推右推,就是不要。
“吃飯哪能不給錢。鎮裡規定每人30元,我們7個人,多出那點兒是我自己的,算個心意,必須收下。”楊福軍硬把錢塞給了王小平的媳婦。
“上午10點多郭財來我家,說今天鎮裡干部要到我家吃派飯,我想出去買點肉、魚啥的也來不及了,正好家裡有酸菜,就燉上了。看他們吃得香,心裡踏實了。”王小平對記者說。
延壽鎮黨委書記寧澈對記者說起“派飯”制度的來歷:“去年9月29日延壽鎮成立,開始工作的第一周,我下了幾個村,在村裡工作到了飯點兒,村干部帶我們到周邊餐館用餐,幾輛車呼呼地開過去,路邊上站著老百姓,對著我們指指點點。當時就覺得很不是滋味,都能猜到群眾說的什麼。所以,一個多月后,我們就出台了吃‘派飯’的規定。”
除了規定到農戶家有啥吃啥,每人每次30元標准,由鎮政府出錢,不增加村級負擔外,延壽鎮的“派飯”制度還規定:堅持避嫌原則,隻能到當天沒有辦事需求的農戶家用餐﹔村兩委干部不陪﹔禁止飲酒……
下村干部吃“派飯”,得到了群眾的好評。王小平對記者說:“早些年我家也接待過派飯,我還記著那時是給二兩糧票、三毛錢。后來多少年沒聽說還有這事兒了。炕頭上的干部,跟我們一起吃白薯、喝面粥,覺得跟一家人一樣。如今,這樣的干部又回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