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云
一个县一年有10位局长、副局长提出改任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等虚职岗位,包括发改局长、财政局长等实权人物也申请“实改虚”,这是半月谈记者在多个县调研了解到的基层局长、副局长们的官场心态。(4月12日新华网)
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部门实职领导不仅肩负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重任,还要落实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更要面临“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等问责情形,工作压力可想而知。而且越是实权部门,面临的工作责任和任务越重。但与同级别的虚职相比,待遇却并没高出多少。因此,一些基层部门领导热追“实改虚”,与当下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的弊端不无关系。
也许有人会说,部门实职领导尤其是“一把手”想撂挑子不干,是因为现在权力受到监督,领导干部“无油水可捞”,不干说明这些领导干部的政治品格有问题。但领导干部也是人,是人就免不了权衡比较。当长期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但考核评价又难以体现出应有的公正时,心理失衡在所难免。
而且,由于当前没有健全针对虚职的考核评价体系,退下来的领导干部,大多数处于半养老状态。业绩没有半毛,待遇却不能减一分。这种带有浓厚“官本位”色彩的制度安排,使得单位在管理监督上不得不实行双重标准,从而导致单位的公平公正难以维系,成为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饱受干部群众诟病的一个问题。
不可否认,当前确实存在一些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不善为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从中央到地方已陆续出台相应的制度机制,《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及其实施细则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但针对部分干部被动不想为的问题,目前还未见有效的举措。因此,要使“实改虚”降温,必须着力解决干部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要彻底打破“官本位”观念。退出实职没有承担工作任务的干部,就不能参与绩效奖金的分配、享受和在岗干部一样的待遇;另一方面,应改变目前的管理考核格局。可以考虑将“实改虚”干部的管理考核纳入纪委和组织部门的直接考核范围。只要建立完善更有针对性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给虚职干部套上“紧箍咒”,让虚职岗位不再有不该有的吸引力,才能解决一些党员干部工作消极懈怠的问题,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扭转当前一些地方热追“实改虚”的现象,让“下来”的干部定好位、继续发挥好作用,让在位的干部稳心神、脚踏实地干工作,则是科学精准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所要解决的问题。而从构建清新爽朗的政治生态环境角度,解开干部考核的症结,健全完善考评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