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75岁老人张素婷,在河北师大老校区做了20多年缝缝补补的活计,被称作“鞋垫奶奶”。学校搬到新校区后又来到新校区摆摊卖鞋垫。日前“鞋垫奶奶”疑遭学校驱赶。学校保卫处工作人员称,是按照学校的规定来办事,虽然“鞋垫奶奶”值得同情,但不能开这样的先例。学生们则集体求情,呼吁多些人情味,也保留一份隽永记忆。(11月14日《燕赵都市报》)
已经75岁的老人,还在校园里摆摊卖鞋垫,真让人唏嘘不已。河北师大保卫处为维护校园环境,不让外人进校摆摊,可以说是有道理的,但毫无疑问,他们的做法有些生硬。将在校园内谋生20多年的老人赶走,不仅可能让老人生计无着落,也对学生的爱心造成了伤害。那些买鞋垫帮老人的学子,很让人感动。
然而,又不得不说,对“鞋垫奶奶”最好的关怀,并不是学校对她特殊照顾,在校园内给她留一块地方摆摊。问题是,她今年已经75岁,或许她本人不怕苦,不嫌累,可再过几年就80岁了,难道在校园摆摊到终老吗?换句话说,当你看到一位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人还要摆摊养活自己,你会支持她继续摆摊吗?
当然,照料“鞋垫奶奶”的生计,主要并不是河北师大的责任,学校也无法承担救助校外困难群体的职责。但这并不意味着校方对这样的老人就可以漠视,粗暴地进行驱赶和清理。担负教书育人重任、也承担着一定社会管理职能的大学,应当有一定人性关怀和更妥善工作方式。“鞋垫奶奶”在河北师大待了20多年了,学校有关部门为何不能询问老人的情况,联系政府有关部门进行救助?无论让老人一直摆摊到终老,还是赶出校园之外,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在我们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实还有很多类似的“鞋垫奶奶”。他们地位卑微,生活艰辛,有的可能有一技之长谋生,租个小房子居住,有的或许只能风餐露宿,每天半饱半饥。当然,他们也未必都没有亲人,也可能是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鞋垫奶奶”有继子女和养女,但要么关系疏远,要么“还没盖房”。
但无论如何,生活在城市角落的他们,不该成为社会保障和救助的盲区。河北师大的“鞋垫奶奶”算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些有爱心的同学。只是,“鞋垫奶奶”在一天天衰老,她的归宿不是大学里的摊位,“集体回忆”也难支撑她持久的生活来源,必须更有效地帮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