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解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岐山23日在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上强调,要突出发现问题,强化震慑作用,不能让有问题的人心存侥幸,不能让腐败分子有立足之地。(据10月24日《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日报》)
近些年来,中央反腐重拳不断,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惩治腐败的斗争成效显著。用反腐专家的话来说,大批高官落马,足以见证官方近几年一直在加大查处腐败的力度。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看不到成绩容易失去信心,让人灰心丧气;看不到问题容易淡忘决心,让人麻痹大意。虽然在前些天,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反贪工作报告,但要知道,这还是1989年来第二次听取反贪污贿赂报告,此后的20多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没有安排类似的议程。当前,从查办和移送司法的官员级别和人数看,中国反腐已进入深水区,形势严峻,任务繁重,要达到王岐山强调的“震慑作用”,让腐败分子没有立足之地,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尤其在查办、惩处等方面必须有的“防失”。
防止失之于“宽”。对腐败现象必须“零容忍”,避免查远不查近、查小不查大、查软不查硬的问题。现在有的地方,对待腐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存在选择性反腐败的倾向。有人问一个领导怎么反腐败,他不假思索地说:“简单得很,就像煮汤圆一样,飘起来的就捞上来,沉在下面的别瞎搅和。”这种消极等待,而不是主动出击,明显是对腐败的宽容,哪里有什么震慑可言?
防止失之于“偏”。这里的“偏”是指偏袒。社会上不少人对腐败有一种危险的“认同”心理,要么满不在乎,要么见怪不怪,有的甚至表示“同情”。据报道,某县文化部门发生官员贪污案件后,涉案单位不去深刻反思案件根源,而是召开会议“统一思想”替涉案官员求情,之后竟给办案法院发去公函请求从轻判决。真是“奇葩”!但更“奇葩”的是,类似的怪事曾在全国多地发生过,这等行径让清廉者情何以堪。
防止失之于“软”。肃贪治腐,出重拳才有杀伤力,用重典才有震慑力。但是,近年来对腐败案件涉案官员惩处偏软,贪官腐败成本不高,时常受到公众的质疑。有资料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的有103人为省部级官员,从量刑来看,被判处死刑的仅6例;而近5年被立案查处的省部级以上官员32人,无1例死刑,即使对涉案金额高达近2亿的贪官,也只是判了死缓。巨贪总能不死,震慑何在!
当年曾揭发刘青山、张子善罪行的知情人,后来颇有感慨地说:“杀了两个人,管了几十年。”只有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不放过任何一起腐败案件,不放过任何一个腐败分子,发现一例、查处一起,才能震慑一批、教育一片,强化广大干部对法纪的敬畏。
相关专题 |
· 何解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