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说起单位考核中的一件趣事:领导打分环节,一位公认为工作态度、能力皆一般的干部,考核成绩居然远超那些干事踏实、成绩突出的同事。事后,大家纷纷讨论其“成功秘诀”,结论是该同志“能说会道”、“经常在领导面前诉苦”。许多老同志不禁感慨,“真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一句荒唐言,却包含无数辛酸泪。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故事并不新鲜。一个单位有“老实人”就会有“聪明人”,有务实者就会有务虚者,而事情的结果常常是前者失意,后者得利。“会哭的孩子”之所以“有奶吃”,一方面是因为投机者的“失德”。老实人总是执着于做事,没有到处诉苦的心思和精力,而那些善钻营者却经常将时间花在“做人”与“造势”上,习惯人前人后各一套,而且从不会错过任何表现或者诉苦的机会。更有甚者,为了诉苦,没有苦处也要创造苦处,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领导的“失察”。领导干部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缺少对下属工作的全面了解,只能在评价时偏听偏信。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成为一种官场“潜规则”,不仅会让老实人吃亏,让投机钻营者得利,更可能让那些原本老实做事的干部逐渐对“会干的不如会说的”产生认同感,将精力从“干”转移到“说”上。
干部考核的过程和结果很大程度上会成为干部做事的风向标,因此,必须让“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一“自然法则”从干部考核与管理中消失。笔者以为,可以从三点做起。一是要“善养”。要持续加强对干部“德”的培养,提高其服务意识和实干精神;二是要“善选”。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更注重从“实绩”出发,多看其怎么做而非怎么说。三是要“善察”。领导干部要在平时多关注下属工作,多征询意见,不凭一面之词和个人喜好妄下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