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

图片
七一社區        注冊

新京報:用“學會共處”化解公共議題極端對立

2015年09月07日08:33   來源:新京報

原標題:用“學會共處”化解公共議題極端對立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我們的社會並沒有將“學會共處”作為支撐教育的一大支柱。對此,我們亟須“學會共處”的教育。

  近年,在涉及公共議題的輿論常常表現為不同態度傾向的雙方呈對峙之勢,但一些卻反映出越來越明顯的極端化傾向。例如,藝人范瑋琪(范范)因為在9月3日的微博上晒了自己的雙胞胎兒子的照片,被數以萬計的網民質疑,甚至謾罵。范范不得不在第二天刪除該微博並發表致歉聲明。隨即,范范的致歉又遭到另一些網民的質疑,認為向那些網絡噴子致歉實在不必要。

  很難設想謾罵范范的網民與那些認為范范不應道歉的理性網民之間能在這個議題上達成共識。其實,這還不算是嚴重的態度對立。在一些更加具有爭議性的敏感議題上,互相“拉黑”對方成了部分網民表達自己態度、捍衛自己立場的最常見方式。

  類似公共議題上極端化的態度對立不僅反映在網絡空間,也反映在生活中。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社會現階段出現社會態度的分化,甚至分歧都是可以理解的正常現象。畢竟,隨著訊息的多源化,每個人在社會中的利益訴求和價值觀的多元化,不同群體的人們之間對同一公共議題有著完全不同的看法實在再正常不過。這應該是現代社會的一種常態。但面對與自己觀點、立場不同的他人表現出極端化的態度和行為反應卻顯然不是現代社會文明所贊許的。

  從近幾年多次社會“大事件”之后相關公共議題上的輿論生態,不難感受和觀察到類似的輿論態度的對立和極端化程度越來越明顯和嚴重。極端化的社會態度對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民眾之間的撕裂,也反映了要達成共識的困難。一個“和諧”的社會,不應該表現出極端化對立的社會態度。求同存異,君子和而不同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文明所弘揚的價值核心。

  那麼,如何消除公共議題上越來越極端化的態度對立呢?這恐怕就首先要從教育來著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大約20年前,就確立了面向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之一便是“學會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其要義指的是每個人都應該通過教育學會與自己不同,特別是觀點、立場、訴求不同的人和諧相處。遺憾的是,很多時候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我們的社會還沒有將“學會共處”作為支撐教育的一大支柱。寬容、尊重與自己不同的人,不僅是現代社會文明的要求,也是真正自信的一種體現。

  正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核心缺少了善待異己的價值訴求,所以很多不同身份的人群都或多或少缺少對不同他人的寬容、尊重。或許,我們很多成人也需要補一課,學學怎樣“學會共處”。

  □唐映紅(心理科普作者)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