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塘沽爆炸事故,帶來的直接損失和經濟后遺症巨大。而對其影響、后果的梳理,也是為了理順“因果鏈條”中的果,以此找尋“因”,思考“石化圍城”的風險把控與危機應對之策。
“8·12”天津塘沽危險品倉庫爆炸震驚全國,目前,除了仍在動態更新中的救援新聞和不斷積累的人員傷亡數字,可以料想的是,爆炸帶給當地企業乃至地方和區域經濟的損失和影響也將持續顯露。
由爆炸直接沖擊帶來的巨大經濟損失已經發生。僅從爆炸現場周圍燒毀的進口汽車來看,媒體已報道有約1500輛雷諾、4000輛現代和起亞、2748輛大眾過火燒毀或受損。進口車一般為中高端車型,車輛損毀帶來的賬面經濟損失就可估量。事發地附近還有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等科技型機構、企業,也都受到波及。股市方面,13日的股市天津板塊一度領跌A股,在A股逾2500家公司上漲的情況下,受影響最大的上市公司天津港當日跌幅達到3.99%。
很明顯,隨著救災的結束和調查的深入,爆炸帶來的經濟損失將遠不止這些。實際上,考慮到天津的“石化圍城”“化工圍港”屢被報道,此次爆炸又因危險品倉庫而起,所以相比直接的經濟損失,爆炸對於天津乃至周邊地區經濟的深遠影響可能更大。
要知道,天津濱海新區是首批國家級新區之一,伴隨著天津自貿區的正式批復與落地,濱海新區站在新的發展風口,但這飛來橫禍卻為其蒙上一層灰紗。已落地企業的“穩商”、未落地(或潛在投資方)的“招商”難度,均有可能基於對當地投資環境“安全性”的判斷,而作出戰略調整。爆炸事件指向的對大項目、重化工模式的思考,會否對京津冀產業轉移產生影響,也尚待觀察。
就眼下看,大而化之地討論“去化工”或布局調整,未必妥當。化工產業本身非洪水猛獸,在發達經濟體的美日等國至今仍然存在。天津濱海新區集近10年之力,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化工產業集聚,世界500強中已有包括殼牌、韓國SK、三菱化學等十幾家進入濱海化工區。而天津地處環渤海地區中心的資源優勢與港口運輸條件,也確實有利於化工業發展。
但這次爆炸事故,也暴露出產業布局中安全弦的鬆垮與常態化防范的不足。爆炸倉庫周圍聚集大量的住宅區,已是例証。還有,此次看似偶然的爆炸事故,也反映了當地安監、環評工作的疏漏。事實上,社會對天津化工項目危險性的質疑早已有之,2011年媒體就對天津工業園周邊危險化工項目過於密集進行過報道。甚至2012年還發生過濱海新區雙氧水儲存罐爆炸事故以及由化工企業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但這些都未能轉化為“警醒”的動力。
而今,天津塘沽爆炸事故以強烈的鏈式反應,提醒了這種疏漏的附帶風險:像現在,除了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和負面社會影響,其經濟后遺症恐難避免。化工布點、生產監督體系審慎的極端重要性,由此可見。是故,政府、社會在梳理其巨大損失時,不應隻看損失本身,更要將其作為“因果鏈條”中的果,以此找尋那個“因”,並思考“石化圍城”的風險把控與危機應對之策。
□楊國英(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