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記者調查北京90名10到13歲孩子發現,孩子們今年平均收到4867元壓歲錢,比去年上漲了5%。其中,父母職業為公務員的壓歲錢平均水平最高,共有18個孩子,一共收到了10.41萬元,平均約為5783元,高於壓歲錢平均水平。(2月10日《新京報》)
壓歲錢話題幾乎是每一年春節前后,媒體必選的議程設置。主要內容大致包括各地壓歲錢多少的比較,孩子怎麼處理壓歲錢,不同行業家庭的壓歲錢有什麼差別……凡此種種,公眾並不陌生。就連最后得出的答案,也無外乎是壓歲錢的行情看漲,壓歲錢的傳統涵義發生了變異等等。乃至,公務員子女壓歲錢高於平均水平,也恐怕不是新鮮結論。
僅以這次的調查而論,其得出的結論也存在爭議。文中強調90名孩子中有18名孩子來自公務員家庭,而其他家庭的職業狀況卻並未完全交待。還需注意的一個細節是,公務員子女,是父母中有一方是公務員,還是全部是公務員,也會影響到“公務員子女壓歲錢最高”這一結果的嚴謹性。
從媒體的報道原文來看,其所選標題“90個孩子共收壓歲錢43.8萬元”,此大額數字乍看給人以“驚訝”之感,但換算下來,以北京的消費水平和收入水平而言,人均4867元未必就是多麼離譜。而網絡轉載時,在標題上卻“另辟蹊徑”突出了公務員子女最高這一點。結合當下的反四風背景,這一標題顯然相對原文更具眼球效應,利於傳播。但其實如果換個點,如“隻有約5%的孩子擁有對壓歲錢的‘絕對使用權’”,或許更客觀。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壓歲錢的水漲船高,其實早已是不爭的事實。無需媒體做這樣的數據調查,很多民眾也能從身邊和自己的經歷中得以感受,比如隨禮金額的高漲也同樣如此,今年央視春晚小品《人到禮到》就是很現實的反映。在這種背景下,如果把關注的重點放在了“公務員孩子壓歲錢最多”之上,顯然有失公允。
壓歲錢高漲,當然直接與家庭經濟能力對應,但它的異化,無疑與社會大背景下的財富觀念與人情表達方式的變遷密切相關。時至今日,已經很難說壓歲錢只是傳統意義上的“壓住邪祟”。比如,一些長輩動輒給予晚輩成千上萬的壓歲錢,除了經濟能力,與目前小型化家庭的趨勢恐怕也不無關系,很多時候,雖然錢給的是小孩,不如說是間接給大人的﹔其次,親朋之間的壓歲錢,則和隨禮金額一樣,直接預示著人情關系的親疏,它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是大人之間情感深淺的一種貨幣表現。不可否認,公務員因為職業關系,其子女的壓歲錢難免會帶上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的利益目的,但在大社會背景下,如果單純突出這一群體之高,而完全忽視壓歲錢之變的時代背景,則也有一葉障目之嫌,也不利於緩解壓歲錢變異的趨勢。
關注壓歲錢,到底該關注什麼?在今天,面對一個人們習慣以金錢來作人情關系紐帶的社會,壓歲錢之高,隻能是富裕起來的國人一種習以為常的情感或世俗的表達。客觀而言,它未必全是壞處,比如一方面是壓歲錢的水漲船高,一方面很多大人卻以小孩子不會理財而“沒收”壓歲錢,不如借機反思,如何讓新一代在壓歲錢中,形成新的財富觀念和理財能力。這或比關注哪個群體的孩子的壓歲錢最高,更具公共價值。由此,我們對於壓歲錢“變異”所表現出來的憂心忡忡,或許會稍有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