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
75歲老人張素婷,在河北師大老校區做了20多年縫縫補補的活計,被稱作“鞋墊奶奶”。學校搬到新校區后又來到新校區擺攤賣鞋墊。日前“鞋墊奶奶”疑遭學校驅趕。學校保衛處工作人員稱,是按照學校的規定來辦事,雖然“鞋墊奶奶”值得同情,但不能開這樣的先例。學生們則集體求情,呼吁多些人情味,也保留一份雋永記憶。(11月14日《燕趙都市報》)
已經75歲的老人,還在校園裡擺攤賣鞋墊,真讓人唏噓不已。河北師大保衛處為維護校園環境,不讓外人進校擺攤,可以說是有道理的,但毫無疑問,他們的做法有些生硬。將在校園內謀生20多年的老人趕走,不僅可能讓老人生計無著落,也對學生的愛心造成了傷害。那些買鞋墊幫老人的學子,很讓人感動。
然而,又不得不說,對“鞋墊奶奶”最好的關懷,並不是學校對她特殊照顧,在校園內給她留一塊地方擺攤。問題是,她今年已經75歲,或許她本人不怕苦,不嫌累,可再過幾年就80歲了,難道在校園擺攤到終老嗎?換句話說,當你看到一位白發蒼蒼、步履蹣跚的老人還要擺攤養活自己,你會支持她繼續擺攤嗎?
當然,照料“鞋墊奶奶”的生計,主要並不是河北師大的責任,學校也無法承擔救助校外困難群體的職責。但這並不意味著校方對這樣的老人就可以漠視,粗暴地進行驅趕和清理。擔負教書育人重任、也承擔著一定社會管理職能的大學,應當有一定人性關懷和更妥善工作方式。“鞋墊奶奶”在河北師大待了20多年了,學校有關部門為何不能詢問老人的情況,聯系政府有關部門進行救助?無論讓老人一直擺攤到終老,還是趕出校園之外,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在我們社會的各個角落,其實還有很多類似的“鞋墊奶奶”。他們地位卑微,生活艱辛,有的可能有一技之長謀生,租個小房子居住,有的或許隻能風餐露宿,每天半飽半飢。當然,他們也未必都沒有親人,也可能是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鞋墊奶奶”有繼子女和養女,但要麼關系疏遠,要麼“還沒蓋房”。
但無論如何,生活在城市角落的他們,不該成為社會保障和救助的盲區。河北師大的“鞋墊奶奶”算是幸運的,遇到了一些有愛心的同學。只是,“鞋墊奶奶”在一天天衰老,她的歸宿不是大學裡的攤位,“集體回憶”也難支撐她持久的生活來源,必須更有效地幫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