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漁
中國信訪制度正進行重大變革。國家對各省市不再搞全國范圍的信訪排名、通報,有關部門確立了“把矛盾化解在當地”的新思路。一場以取消信訪排名為標志的信訪改革,正在悄然推進,其影響程度,不亞於勞教制度的廢除。(相關報道見今日本報8版)
始於2005年的信訪排名制度,因為與地方黨政領導干部升遷直接挂鉤,而對地方信訪造成巨大壓力。地方官員千方百計減少“非正常上訪”人次數,甚至不惜採取粗暴手段進行“截訪”。同時,受到厚黑利益刺激,一個暗流洶涌的“截訪市場”逐漸形成並蔚為壯大,“黑保安”、“黑監獄”不時被曝光,顯示地方信訪工作在悖理法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我們必須有勇氣承認,目前中國地方信訪呈現極不正常的狀態。“截訪”作為一種非法卻常規的工作方式,不僅無助於社會矛盾的紓解,反而是使矛盾進一步升級和復雜化的導火索。事實上,地方政府對此有著深入骨髓的認識,但截訪的行政慣性儼然尾大不掉,面對“非正常上訪”事件,左支右絀而又疲於應對的地方政府,根本沒有從容的心境致力於從根本上化解矛盾。一種簡單粗暴、投機功利、隻求暫時立竿見影的“截訪觀”,深深左右著地方政府的信訪工作模式。
取消信訪排名,解除排名與官員升遷的對應關系,毫無疑問是中央在痛定思痛之后作出的明智決策。時至今日,中國信訪制度,已經來到一個十字路口,理當有一個大的制度轉向。取消信訪排名,在制度上為地方信訪鬆綁,給各地一個相對從容的環境,去致力於從源頭和根本上解決社會矛盾。從此之后,對官員的信訪考核,不再是“上訪”多與少的問題,而是“矛盾”解決多與少的問題。有了這樣的政績指揮棒,官員們就不會再絞盡腦汁截訪,而是苦心孤詣解決實際問題。
信訪制度改革不僅要解放官員,關鍵還要解放信訪制度自身。現在的局面是,信訪領域成了中國社會矛盾的集大成者。所有復雜難解的矛盾和問題,都傾向於流向信訪領域。這實在是信訪不可承受之重。信訪只是、也隻能是解決社會矛盾、維護公民合法權利的一個渠道,而且在社會治理結構中,還是一個相對邊緣的渠道,但現在卻成了主要渠道之一。
“把矛盾解決在當地”,不要輕易讓矛盾產生並流向信訪,顯然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行政、司法與社會組織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行政是第一道關口,解決矛盾的首席責任方,社會矛盾是漸漸消弭還是日漸坐大,完全仰賴於行政解決機制的有效性﹔其次是司法渠道,法院等機構應擔負起正義供給者的角色,以法律保護公民合法權利不受侵犯﹔此外,上訪者單位以及其他社會性組織的安撫、調停和粘合角色亦不可小覷。建立起三道解決矛盾的關口,除非到萬不得已,絕不把社會矛盾漫溢到信訪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