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快評
“想申請助學金,交貧困証明還不夠,還要在全班同學面前講家裡有多困難,太傷自尊了!”沈陽大學某學院學生小劉告訴記者。原來,該學院為了公平公開,在認定貧困生資格的環節上,申請者要在同學面前將自己貧困的家境和盤托出。隨后投票選舉,得票最高的前5名才能獲得資格。(10月16日《沈陽晚報》)
家境貧窮屬於個人隱私,也是心靈深處的一處“傷疤”,若沒有特殊原因,誰也不願“如數家珍”,將自家貧困的原因、狀況一一道出。但是,面對一份懸挂在眼前的助學金,面對“比窮演講”的認定規則,一些貧困大學生無奈彎下自尊的腰身,怯生生面對同學與老師,自曝隱私,自揭“瘡疤”——雖然,這看起來更像一種殘忍的“自虐”。
演講並票決出“最窮”,看起來似乎公平公正,其實破綻百出。比如,有些貧困生因為自尊,不願站出來參與“比窮”﹔再者,誰窮誰不窮,豈能光靠“一張嘴”?有些家境較好的學生,如果能說會道,能渲染,能哭窮,也有可能當選“貧困生”﹔一些家境很貧窮的學生,則可能因為過於自尊,或者不善表達,而落選貧困生。
其實,演講“比窮”,傷了學生自尊,方式方法也不妥,但這尚屬於社會淺層次問題。其所反映出的社會深層次問題,更值得深思。
比如,社會信任問題。按理說,大學生入學,家鄉出具的貧困証明應當最具有真實性、權威性。但是,時下有些家境不錯的學生,居然也能懷揣“貧困証明”。貧困生証明的泛濫,必然導致可信度的下降,所以,一些高校在貧困生資格認定上,家鄉出具的“貧困証明”自然就淪為一種參考,演講“比窮”之類的應對怪招,便會粉墨登台。
顯然,演講“比窮”,是對大學生誠信的不信任,也是對基層鄉鎮政府公信力的不信任。進而言之,這是社會誠信大廈不穩固而衍生出來的一種怪胎。
再如,這也是當下個別大學生價值觀扭曲、人格淪陷的佐証之一。誠信,是社會美德,大學生應該具有這種美德。但是,一些家庭較好甚至富足的大學生,為了貪點便宜,竟然覬覦國家為貧困生專項設立的助學金,不僅會聽從家長安排,用心良苦開虛假“貧困証明”,而且還會無視身邊同學的貧困,像這樣的學生如何能成為國家與社會的棟梁之材?
顯然,表面上看,演講“比窮”傷害的是大學生的自尊,但比演講“比窮”更丑陋的,卻是社會誠信的缺失,以及個別大學生信仰的缺失。這些問題不補漏查缺,諸如演講“比窮”認定貧困生的鬧劇,還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沂蒙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