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
國慶黃金周雖已過去多日,但有關假日安排的話題卻熱度不減。先是全國假日辦發布節假日放假安排的調查問卷,200多萬網友踴躍參與,媒體報道稱“挪假”式放假引來一邊倒不滿,隨即有專家稱明年小長假可能不調休。事態發展給人的感覺是:公眾討論積極,官方迅速反應,決策及時跟進……
一切都似乎順理成章。只是,一個事關全國十幾億人假日安排的公共決策,如果真是沿著這樣的軌跡快速推演,是否過於簡單草率呢?
猶記得,在全國實行了8年的“五一”黃金周,數年前說砍便砍了,而今,許多網友和專家又多方呼吁恢復“五一”黃金周而不可得。但是,當初為何又要砍掉它呢?有專家透露,彼時做民調時,也是高達70%的受訪者認為該取消“五一”黃金周。
回頭再看今年的調查情況,從幾大門戶網站的統計結果看,低則六成高則八成多的網友對現行節假日“挪假”式安排不滿意,因此,媒體報道稱是“一邊倒不滿”確也沒錯。但如果由此便全盤否定現行的假日安排方式,恐怕也大可商榷。
首先,今年國慶長假時,全國不少景點發生嚴重擁堵以致滯留游客的亂象,黃金周后,在情緒化的輿論氛圍下,網友的意見表達,是否理性值得懷疑。其次,200多萬的網友參與調查,人數雖多,但較之全國十幾億的人口基數,仍是絕對的小眾,而對於數量龐大的不上網的民眾,更無法涵蓋他們的意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問卷本身設置的簡單化,形成的結論也有“誤導”之嫌。比如“是否滿意”的答項,影響因素甚多,諸如假期長短、是否挪假、如何調休,甚至單位的具體執行等,都會影響人們的觀感﹔而據此假期挪移該完善,還是徹底否定,肯定也眾說不一,但是,“一邊倒不滿”給人的感覺卻是輿情洶涌,“民憤”甚大,但真是這樣嗎?
其實,平心而論,這些年來,一些“小長假”諸如中秋、清明等安排,為人們團圓、祭祖提供方便,無論是增進親情交流,恢復民族傳統等都功莫大焉。過去,由於沒有小長假,在這些傳統節日期間,人們想探親、祭祖都不可能,以致一些傳統禮儀和文化漸漸淡出視野,正是因為有了“挪假”后的小長假,才圓了許多人的親情夢。如果清明、中秋不再“調休”,隻休一天,那些想回家過節的人會覺得方便嗎?
對一項公共決策,眾說紛紜或某種聲音音量特別大,聽起來“一邊倒”,都是正常的。作為決策者,關鍵是要在嘈雜喧嘩聲中兼聽並蓄,去偽存真。眼下“標題黨”流行,有些媒體的解讀,本身便戴著有色眼鏡,從而令真相更加扑朔迷離。尤其是休假這種事,人們的訴求本身非常多元而個性化,可謂眾口難調,因此,決策更需謹慎,不應被某些片面的聲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