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處在大變局中的中國,要進行積極主動的價值排序,以達到確立發展方向、引領社會風尚、致力社會和諧的目的
社會生活實踐中當面臨不同價值間沖突的時候,就需要我們作出必須的排序、甄別和取舍,以確立那些價值是“優先性的選擇”。個體的情形是這樣,一個社會同樣如此,對於處在大變局中的中國,同樣要進行積極主動的價值排序,以達到確立發展方向、引領社會風尚、致力社會和諧的目的。
人是一種目的性存在,是一種創造價值並追尋價值與意義的存在。一個社會發展越成熟,就越應該體現社會發展的價值自覺,始終把握發展的方向,夯實社會發展的價值規范基礎。中國歷經30年的改革開放,“以人為本”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這也可以說是學界持續關注價值問題的最深厚社會基礎。但是發展和改革的深化,也出現了諸多社會矛盾,這些矛盾如不穩妥有效地解決,將會危及未來中國的健康發展。而矛盾的解決就牽涉“價值排序”的問題。
筆者以為,首先需要我們去認真反省“什麼是我們這個社會最想要得到的?”而有效回答這一問題,有賴於我們對中國社會發展歷史方位的認知和判斷。毫無疑問,“最想要”得到的一定是指向社會精神理念層面的目標,這是一種“社會願景”——今天的中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我們確立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就是全體中華兒女的“中國夢”,是我們最想要的“社會共同願景”。近代西方著名的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經講過:“一個國家的興盛,不在於國庫的殷實、城堡的堅固或是公共設施的華麗,而在於公民的文明素養,也就是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所受的教育、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尚。”一個社會從“最基本”的價值需求到“最想要”的價值需求,體現了我們在發展觀層面的自覺。
英國有一句民諺:“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 Eat to live, but not live to eat)。”的確,改革開放的前30年,我們圍繞著中國“最基本”的價值需求進行布局謀篇——發展才是硬道理,一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成功解決了國人的溫飽問題,並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但是面對下一個30年中國的發展,可以說我們要集中圍繞著老百姓“最想要”的來設計發展思路。既然我們所選擇的是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那麼我們頭腦中就應該始終儲存著這樣一個問題:“100年后中國的教科書怎麼評價我們今天的發展與改革?”今天我們強調注重改革的價值排序,就是為了防止發展的本末倒置,防止走入手段的王國而失去了人的目標。
不容否認,面對當下社會階層多層次化、社會思潮多元化、信息傳播快速化、市場利益主體復雜化等社會現實,我們的社會生活出現了諸多價值失范現象,各種高下美丑你方唱罷我登場,似乎沉湎於一個不思明晨的狂歡之夜,沖淡並混淆了我們的社會主流價值。我們之所以強調價值排序,就是為了確立社會發展的方向性與目的性﹔之所以要思考“最想要”的價值,就在於要明確確立一種全體國人認同的主導性、統一性的價值觀,以此來引領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今天,國家一再強調改革發展的成果要由全民共享,“發展”、“富裕”、“民主”、“文明”、“公平”、“正義”、“友愛”、“互助”、“安定”、“和諧”等價值呼喚日益顯現於我們的社會生活,筆者以為這也許就是民族復興的最主要內涵和標志,也是我們的最核心的價值訴求。我們的社會發展應緊緊圍繞這一目標展開,並將這一目標具體細化為社會公平公正的培育、國民現代素質的養成以及國家文化影響力的提升等具體環節,認清方向,扎扎實實地向前推進,從而保証整個社會維持一個穩定的發展方向,生成一種健康的精神氣質。
(作者為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