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2日09:09 来源:农民日报
在广袤的田野上,玉米以其金黄的果实为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而在金色的玉米田里,有一位被誉为“玉米团长”的守望者,在近40年的科研生涯里,默默耕耘,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他就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首席科学家——赵久然,一个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领路人。
结缘玉米不改初心
在赵久然的生活中,玉米如影随形。办公室桌上放满了玉米棒子,外出就是天南海北看玉米,张口三句话离不开玉米,就连他的微信也充满了玉米元素:头像是丰收的玉米,昵称是“玉米团长”,通讯录里多半是种玉米的农民。
在赵久然的心中,从小就播下了玉米的“种子”。1962年,他出生在北京市平谷区熊儿寨乡的一个普通农家,小时候常在玉米田干农活,对玉米有着天然的好感。“当时粮食产量不足,家境也比较贫寒,想饱饱地吃上一顿玉米饼子都是奢望。”挨过饿的他,自那时就在心中种下一个朴素的愿望:让农作物大幅增产。
1986年,赵久然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从事玉米科研工作,开始真正与玉米结缘。他主动请缨到京郊玉米主产区延庆下乡蹲点搞科研,这一蹲就是6年。在这段时间里,他走遍了延庆所有乡镇,在生产一线参与完成了许多科研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农作物种植经验。更重要的是,扎根一线让他深刻体会到种子对作物产量的重要性,他决心培育出好种子。
1997年,赵久然担任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新成立的玉米研究中心主任。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人员稀少,但他和团队成员克服困难,大部分时间都在试验田里进行研究。2000年,玉米研究中心选育的“京科2号”“京早13号”两个品种通过北京市审定,开始在京郊大面积示范推广,玉米研究中心也第一次实现了依靠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自我造血。
育种成果惠及万家
历经数十年艰苦育种,赵久然及其团队育成了200多个国审玉米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超过5亿亩,不仅推动了我国玉米种植结构升级,也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其中,“京科968”种植面积累计超过1.5亿亩,成为我国当前种植面积最大的主导品种之一;“京科糯2000”累计种植上亿亩,种子和产品销往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鲜食玉米。
赵久然不仅在育种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还构建了全球数量最大的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储存了10万多个玉米品种的“分子身份信息”,不仅让市场上套牌种子无处遁形,也让农民彻底告别了靠肉眼鉴定品种的方式。
“这就像是给每种玉米办理一个分子身份证,把参加试验的、已经通过审定的、在生产中应用的、申请保护的品种都做一个DNA指纹,从而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指纹库,今后任何品种只要与库存品种比对就能知道它的真实身份。”赵久然介绍。
在育种过程中,赵久然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他强调,育种不仅要提高产量,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他带领团队培育的玉米品种,不仅具有高产、优质的特点,还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和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生长,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
心系农民再谱新篇
在赵久然的科研生涯里,他始终与农民紧密相连。他深知农民对好种子的渴望,因此在育种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益。
京郊房山区琉璃河镇常舍村的种植大户韩凤岭深有体会。从最初的“京科糯2000”到现在的“农科糯336”,每年他都找赵久然,选择新品种试验种植,成了玉米种植示范户,带动当地上百户农民一起种植鲜食玉米,效益十分显著。
要让育种的薪火代代相传。作为一名资深的科研工作者,赵久然非常重视科研人才的培养。他经常与年轻科研人员交流,分享自己的科研经验和心得,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在他的带领下,一批年轻的科研人才正在茁壮成长,成为我国农业科研的新生力量。
“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玉米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赵久然透露,经过前期的研究和积累,他带领的团队正在培育一些能增产的新品种,预计再有两年就能大面积推广应用。
在赵久然的科研育种生涯里,不乏鲜花和掌声。面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奖等众多荣誉,赵久然表现得非常淡然:“作为一名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员,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能使亿万农民增产增收,这是令我欣慰的事。”(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