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26日09:04 来源:湖南日报
广袤的海洋,是地球生命起源之地,但同时又用黑暗、寒冷、高压、腐蚀、导电的海水,阻挡人类深入探寻。
湖南科技大学教授万步炎带领团队研制出的深海“神兽”——“海牛Ⅱ号”,却能潜游至2000多米深的海底,如泥鳅般钻进231米的岩层,还能全程保压带回珍贵的新型能源——可燃冰。
这位“时代楷模”从事海洋事业的38年间,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海上度过。海洋,不仅是他科研的主战场,也是他育人的大课堂。
“我就是吃这碗饭的”
万步炎的老家在华容县农村。少年时,洞庭湖很近,大海很远。
1983年夏季,19岁的万步炎去大连参加一个会议,在这座滨海之城,他第一次看到了大海。看着海天相接的壮阔美景,万步炎想起了心爱的姑娘,做了一件“最浪漫的事”——在附近商店买了一个粉色水壶,装了一瓶“海的味道”带了回去。这位姑娘,就是他现在的妻子刘淑英。
大海虽美,但也变幻莫测,暗藏危险。1998年,他第一次登上远洋科考船,却因晕船吐得昏天黑地,只能一直躺着。“我来是要干活的呀,一直躺着怎么行。”他支撑着爬起来,摇晃着到甲板上来回走,逼着自己吃东西。一周之后,他适应了大海的跌宕起伏。
2005年,万步炎参加国家组织的第一个环球科学考察,在海上待了5个月。横跨太平洋时,科考船遇到14级台风,近20米高的巨浪接连扑过来,随时都可能把船吞没。
这是万步炎离死神最近的一次,但他没有退却:“我就是吃这碗饭的,大海,就是我的主战场。”
桀骜不驯的大海,一次次向万步炎发出战书。
2008年,“海牛”海试时决定采用高达3300伏的铠装光电复合缆供电和光纤通信。“停,快停下来!”钻机下潜到1000米时,绝缘值突然时高时低,漏电危险一触即发。万步炎拔腿冲向绞车间,发现绞车和铠装高压电缆连接处使用的是普通绝缘胶带。他立即派电工进行紧急抢修,终于,“海牛”着陆海底,钻机成功下钻2米取样。
2015年5月,万步炎和团队在台湾海峡进行“海牛”绞车收放试验时,遇到了七级大风,巨浪不断向科考船涌来,船体剧烈摇晃。据气象预报,风浪还会增强。船长要求尽快返航。“请再给我几分钟!”获得船长同意后,万步炎的声音穿透风雨海浪,“大家继续干!”经过大家的努力,绞车收放试验终于完成,科考船于风雨中紧急返航。
投身海洋事业以来,每一次海试,万步炎都没有缺席。“万教授说,出海机会是宝贵的,要珍惜,只有亲临一线,才能获取真实的情况,才能把‘海牛’做得更好。”“海牛”团队成员朱伟亚说。
“做我的学生必须要到海上去”
在科研过程中,万步炎意识到,填补国家海洋领域的空白,不仅在技术上,更在人才的培养上。
2010年,万步炎从长沙矿山研究院调到湖南科技大学,开始着手培养新一代的国家海洋人才。
“从前我带团队,只要教他们把任务完成,把成果做出来就可以了,但到高校,不光要让学生学会动手,还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万步炎回忆,当时他是依托机电学科进行教学,由于很多做海洋研究必需的课程还没有开设。因此,他到学校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了一门海洋流体力学课。
做万步炎的学生,还需要上好两门课:走进海洋是专业课,吃苦耐劳是必修课。
“做我的学生必须要到海上去!我招学生,第一件事就是问他们,离家几个月,海上枯燥的生活能否适应?晕船能不能克服?到海上,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教授,都得拿起扳手、电焊,像工人一样干活,能不能接受?”万步炎说。
2018年暑假,还没有正式报到入学的“90后”博士生许靖伟,就接到导师万步炎的电话:一周后上船!从没见过大海的小伙既兴奋又紧张,这堂“海上第一课”也让他至今记忆犹新。“夏天甲板上像蒸笼,有时候温度高达70摄氏度,可万教授比年轻人还能熬,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我困得眼皮打架,他仍精神抖擞。”以大海为教材,年轻的许靖伟也坚定了自主创新的信念。
实验室内无法完美模拟海上现场状况,科研设备的问题在海上最容易集中显现。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排除故障、解决问题,考验着学生的实践水平和知识的迁移运用。
因此,每遇到问题,万步炎就会召集学生拿出方案共同探讨,让学生自己来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实践操作,自己则在旁边指导。这样一来,每次出海,学生都能飞速进步。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潜航员、湖南科技大学2019级研究生唐文波,就是“海牛”团队培养出来的。“万教授对海洋的热爱、对工作的严苛,都让我受益匪浅。”2021年10月,唐文波乘坐“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直潜深海7731.30米,成功完成全海深沉积物气密取样。
截至目前,万步炎团队培养了8名博士和42名硕士。这些学生,都已成为“钻”在我国海洋事业上的一颗颗螺丝钉。
“这是大海的馈赠”
海上的时光,也有很多美好。鲸鱼、鲨鱼陪伴他们前行,海豚在船前嬉戏。
在等待海试作业的间隙,喜欢钓鱼的万步炎,偶尔会借用海员携带的钓具钓鱼来吃。“那才是真正的海鲜,比如鱿鱼只需剖开洗净切成丝,然后与酱油、洋葱、芥末一拌,那个美味,我到岸上都会回味很久。”万步炎笑着跟记者分享。
万步炎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开“海上讲堂”——授课内容上至天文星象,下至海洋研究,还有量子力学、相对论、音乐。“万教授很博学,他的课拓宽了我们的知识面,也让海上生活没那么枯燥了。”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副主任、“海牛”团队成员金永平说,跟随万教授这么多年,他对海洋事业的热爱激励着自己不断奋勇向前。
如今,59岁的万步炎已一头白发,他笑言:“这是大海的馈赠”。他已记不清,在海上看过多少次日出日落,仰望过多少次满天繁星。“但我最喜欢的风景,还是钻机下探时传上来的画面,看到各种各样的海鱼在钻机旁游来游去,好可爱。”
“将来即使我退休了,也不会跟海洋事业完全脱离,如果有后辈找我咨询一些事情,我会尽最大能力提供自己的意见。”万步炎说,如果65岁能退休,自己第一件事就是去考飞机驾照,然后带着夫人一起去看世界,看遍祖国的大好河山。(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余蓉)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