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5月13日15:35 来源:北京日报
他们青春活力,村里老少都喜欢;他们沉稳耐心,收获着服务居民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勇敢坚定,在下沉社区封控前选择留下服务……在战“疫”一线,北京公交集团下沉社区的“90后”“95后”职工们,成为居民心中可靠的“大白”“大蓝”。
聋哑老夫妻向她深鞠一躬
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为6000余名群众进行核酸登记,公交集团客三分公司1998年出生的刘紫薇巾帼不让须眉。
4月底,刘紫薇下沉到属地马家堡街道嘉园一里社区,维持社区核酸检测秩序。这工作听起来简单,做好却不容易。由于检测点处于小区大门口的马路边,组织排队时要考虑到在每个人保持两米间隔的基础上,还不能挡住大门也不能影响交通。
刘紫薇前前后后照顾着,嘴里不停重复着“请大家保持安全距离”。看到队伍越来越长,不便管理时,小姑娘反应迅速,找来了锥桶在外围又拉了一条警戒线,并将一端用椅子挡住,形成了一条U型检测道。
下沉工作期间,刘紫薇每天凌晨四点多就起床,坐头班车前往社区进行服务。工作越来越上手,她的工作也从维持秩序变成为待检人员核酸登记。大热天,她要暴晒在太阳下数小时,后背、脖子被炙热的阳光晒得发疼,脱下防护服后,全身衣服就像水洗过一样。摘下手套后,手变得又肿又湿,以N95口罩的边缘为界,能看到脸上被晒出了两种颜色。平时最爱美的小姑娘,此时也都顾不上了。
服务期间,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遇到的一对聋哑老夫妻。她拿着试管带着两位老人去做检测,并在检测完成后给了他们两张检测贴纸,便于他们出行。
老人走后又突然回来拍了拍她,又指了指贴纸。刘紫薇意识到,老人可能不知道贴纸的用处。手边没有纸,她干脆用笔写在了自己手上为对方解释。老人理解之后,向她深鞠一躬表达感谢。那一刻,刘紫薇的眼眶也湿润了。
村里老少“身份通”
从2020年新冠疫情之初推迟婚期坚守岗位,到2022年劳动节起下沉社区为民服务,357路车队团支部书记王昆,在昌平区南庄村老少喜欢。
一大早,村民张大爷到村委会来做核酸检测,王昆老远就看见了他,赶忙跑上前去招呼,“您今儿自己来的?”身穿防护服的王昆从袖口处掏出一张纸条,找到张大爷的名字后,又大声念出了身份证号,等张大爷点头确认后,陪同他走到了核酸检测登记处。“这位张大爷没带身份证,信息我这里都有,我念给您。”
王昆从村委会要来了50余位老年人的信息,遇见行动不便、口齿不清的村民,就由他来为大家“播报”身份信息。
除了老年人,王昆这位“大哥哥”也格外受村里小朋友的欢迎。前来做核酸检测的小学生们,经常自己拿着写有身份信息的纸条。王昆总是主动走上前去,拿到小朋友的纸条,然后告诉医护人员孩子的信息,再将手部二次消毒,带着小朋友们进行核酸检测。
社区封控前他主动选择留下
今年5月4日,是客四分公司第八车队团支部书记赵尚伟印象最深刻的青年节。他一早来到十万平社区服务,10点多社区被紧急封控,社区工作人员对他说:现在咱们志愿者有两种选择,一是回家隔离14天,二是继续在这支援。
赵尚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随后,赵尚伟便与社区工作人员开展逐楼逐户排查,以最快速度摸清居民底数。晚上21点,他又上门逐户为居民发放N95口罩和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7个单元,200多家住户,连续爬了100多层楼,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哈气早已模糊了防护面罩,但是脚步依然没停。
当结束工作,脱掉防护服、摘下医用手套,赵尚伟双手已经被汗液沁的发白。一看表,已经是次日凌晨1点钟。早已精疲力竭的他,躺在椅子上便睡着了。
赵尚伟的妻子是西黄村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疫情发生后,两人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并肩携手作战。两个人都是早出晚归,孩子只能托付给家中老人。“从我闺女记事起,出门便一直戴着口罩,我希望能与大家齐心协力,早日战胜疫情,告诉闺女其实出门可以不用戴口罩。”
公交人特有的亲和力、吃苦耐劳,被这群“90后”“95后”从公交车厢带到了社区里,格外温暖。(本报记者 孙宏阳)
相关专题 |
· 专题报道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党史学习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