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禾
1965年9月1日,在经历了1951年的和平解放和1959年的民主改革后,西藏自治区第一届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拉萨召开,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50年,不过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瞬间,然而对于西藏这片土地来说,却是注定铭记史册的不平凡的50年。
短短50年间,雪域高原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变化,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世界屋脊的奇迹,写下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辉煌篇章。
学者索朗多吉:60年前,拉萨河上还没有桥
“60年前,西藏的拉萨河上没有桥,只有拉萨以东的香嘎村有一个渡口,有一只大木船和几条牛皮船。冬季,行人过拉萨河要坐大木船;夏季因为水大,行人一般坐牛皮船。”中国藏学出版社原社长、编审索朗多吉现在还记得当年拉萨河边的香嘎渡口。
香嘎渡口当时归西藏的一个大贵族——夏苏家族所有,成为其家族重要经济来源。那时拉萨河南岸老百姓到拉萨卖农产品,从城里买一些日用品,要过拉萨河,必须要坐渡船。
1954年11月,拉萨河上架起了200多米的一座钢架桥。1965年,拉萨河上架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公路桥。这就是连接川藏线咽喉通道的拉萨大桥,是西藏第一座现代化大桥。
以往从拉萨郊区到市区,需要过拉萨河,从蔡公堂乡的香嘎渡口乘船到对面的纳金乡贡布堂渡口,搭乘牛皮船或者木船,至少需要半个小时。拉萨大桥通车之后,从原来香嘎渡口所在的蔡公堂乡到拉萨市区不到10分钟就可以了,大大缩短了过河时间。
2013年11月27日,西藏第一座矮塔斜拉桥梁——拉萨纳金大桥正式通车。纳金大桥是拉萨河上的第四座水泥公路大桥,被誉为“拉萨第一桥”。
拉萨河上桥的变迁不过是西藏交通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旧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经过50年的建设,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5万公里,74个县中65个县通了油路,乡镇公路通达率99.7%,逐步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三纵、两横、六通道”为骨架的公路交通网络;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彻底结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并且铁路已经向西藏腹地延伸;1965年,北京—成都—拉萨航线开通,打破了世界屋脊的“空中禁区”。目前,西藏通航机场共5个,58条国内外航线,通航城市38个。以公路、航空、铁路、管道运输建设为重点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步完善。
索朗多吉记忆中的香嘎渡口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如今,便捷的交通,便利的交通工具,构成了西藏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生活的常态。
公务员雍西:当年最好的礼物是新鲜蔬菜水果
“现在谁稀罕西瓜啊!可在当年,谁家要是能吃上西瓜,绝对能让邻居家的孩子羡慕上好几天。”雍西,生在四川,长在西藏,如今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她在拉萨生活了几十年,亲眼目睹了拉萨乃至整个西藏的发展变化。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的西藏,她如此感慨。
在雍西的记忆中,西藏的冬天,吃菜是永远的老三样:白菜、萝卜、土豆。而冬天之外的日子也并不好过,每天最多的是罐头,新鲜蔬菜是“奢侈品”。
雍西至今记得当年拉萨机场里有一道“奇观”:只要是去外地出差或探亲返回西藏的人,手中的行李都明显超重了,因为里面塞满了从内地带回的新鲜水果蔬菜。有人带青椒,有人带蒜薹,还有人拿了好多绿油油的豌豆尖,把所有能装满的口袋都装满。回来后,亲戚朋友邻居,这家分几棵,那家分一小把,每家炒一小盘青菜。“这在当年就是最好的礼物了。”
上世纪90年代,西藏开始引进高效日光温室技术,对高原地区种植业结构进行优化。蔬菜生产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如今,新鲜蔬菜在西藏早已不是稀罕物。在内地随处可见的温室大棚也在高原“安了家”,绝大部分蔬菜水果都可以在这里种植。不要说日喀则有名的蔬菜产业种植基地白朗县,让从不种植蔬菜的农牧民尝到了甜头,成为他们致富的“摇钱树”,就连偏远的阿里普兰县农牧民都吃上了本地的新鲜蔬菜。
普兰县城平均海拔3900米,以前吃菜主要是“老三样”,其他菜要从遥远的拉萨或新疆运来,路途远,菜价高。当地人半开玩笑地说,最尊贵的客人,要用素菜招待。从2013年起,普兰县开始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不仅解决了本地居民吃菜难问题,还让不少人因此发家致富。
解决了蔬菜种植问题后,为了让老百姓更加方便快捷地买到新鲜蔬菜,不断丰富百姓餐桌,西藏各级政府把“菜篮子”工程作为民生建设的头等大事,不断改进提高公共服务化水平。
以拉萨为例,农贸市场、超市和惠民平价蔬菜直销车不断增多,蔬菜种类已达百余种,禽蛋、鲜肉、海鲜、干货等一应俱全,甚至连蓝莓、榴莲等也可以轻易买到。按《拉萨市“十二五”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到2015年拉萨市蔬菜种植面积将发展到8.52万亩,产量达到35万吨。
从依靠运输到自给自足,从冬日里的“老三样”到琳琅满目,如今,在雪域高原,“吃菜难”渐渐成为了历史。西藏老百姓的餐桌越来越丰盛,“菜篮子”越来越丰富。雍西小时候吃蔬菜水果的愿望终于成真。
全国政协委员格桑卓嘎:墨脱通车后百姓生活大变样
墨脱,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下游,在藏语中意为“花朵”。2013年10月31日,全长11.7公里的墨脱公路正式通车。西藏墨脱县正式告别“高原孤岛”,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开通公路的县城。
全国政协委员、墨脱县达木珞巴民族乡乡长格桑卓嘎说,自从墨脱通车后,交通改善了很多,旅游、运输业都发展起来了,物价低了,老百姓看病、购物都方便多了。
“乡里有20多辆车跑运输,大概每户每年能增加三到四万块钱。”此外,旅游也发展起来了。格桑卓嘎回忆说,2011年乡里只有1家“农家乐”,现在发展到了10多户。“老百姓从旅游中尝到了甜头,日子越过越红火。”
随着道路的修通,墨脱千百年来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鸡爪谷等农作物以及狩猎为生的生活正在发生改变。跑运输、开家庭旅馆或者农家乐,越来越多的墨脱人开始吃上“旅游饭”。墨脱,这朵“隐秘的莲花”正在绽放越来越夺目的光彩。
在西藏,借着经济发展的东风,走旅游路、吃旅游饭、发旅游财的农牧民不在少数。据统计,截至去年底,西藏已有星级家庭旅馆共计857家,从事旅游接待服务的农牧民达8.2万人;实现旅游接待服务收入6.64亿元,人均收入达8076元。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将西藏打造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据西藏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王松平介绍,西藏旅游客源市场由最初的单一接待外宾型,发展至今,已形成集入境、出境、国内三大市场为一体的旅游客源体系;旅游产业也实现了从最初的接待事业型到一般经济产业型再到支柱产业型的跨越。
数据显示,2014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55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4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区GDP的22.1%。
全国政协委员阿沛·晋源:西藏非公经济发展迎来新春天
“西藏的非公经济,概括地讲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取得了长足进步,确实发展很好。”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工商联主席阿沛·晋源这样描述西藏非公经济50年的发展。
旧西藏只有农牧业和手工业,且处于十分落后的自然经济状态。直到上世纪50年代,西藏尚没有成规模的电力、电信、制造等现代工业。
1966年5月,位于林芝尼洋河畔的一片荒石滩上,来自上海市毛麻公司毛纺织厂全部人员带着全厂设备,开始组建西藏林芝毛纺厂,由此揭开了西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显示,50年来,西藏的现代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如今,已建立起一个包括能源、轻工、纺织、机械、采矿、建材、化工、食品加工、民族手工业、藏医药等20多个门类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从1956年的0.014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5.91亿元。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其中,非公经济表现抢眼。截至2014年底,西藏非公经济市场主体累计达到13.77万个。
阿沛·晋源说,两个数字可以充分说明非公经济发展的成绩:一是,从2011年到2014年,西藏非公经济的贡献率逐年增强。2014年西藏非公经济上缴税金163.05亿元,占当年西藏全部税收的比重超过93.6%,这个数字在全国名列前茅。二是,非公经济在创造就业岗位上的贡献也非常大。特别是去年,西藏非公经济创造的就业岗位占全区新增就业岗位的近80%。
阿沛·晋源说,西藏非公经济已经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为西藏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西藏非公经济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这50年是西藏不断发展、繁荣的50年,是西藏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50年。”阿沛·晋源感慨地说。
相关专题 |
·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