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高永徐(左一)正在向村民传授猕猴桃种植技术。记者 麦正伟 摄
在察隅县下察隅镇,有这样一群人,在西藏民主改革前,他们备受歧视,被蔑称为“猴子”、“野人”,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他们是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员,却不在56个民族之列,他们就是僜人,俗称“僜巴人”。
西藏民主改革后,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僜人的扶持力度,僜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僜人群众家家户户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人人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夏日里的一天,我们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采访组一行,沿着奔流不息的察隅河顺流而下,来到景色宜人、如诗如画的下察隅镇,去聆听50年来僜人群众生活变迁的足音。
旧社会
僜人苦不堪言的过去
贡日嘎布曲奔腾不息,绿油油的青山将下察隅镇紧紧环抱,云雾环绕在下察隅镇与群山之间,天地相连,宛如人间仙境。
走进下察隅镇夏尼村,淅淅沥沥的雨水将通到每家每户的水泥路冲刷得干干净净,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矗立在道路两旁,一幢幢崭新的房屋在绿树的掩映下错落有致……
在夏尼村村委会旁,一栋两层西式风格的楼房耸立在僜人安居房中间,格外引人瞩目。
在房前,我们见到了房屋的女主人果杨,在她的盛情邀请下,参观了一楼的客厅。
一进客厅,屋里的陈设让我们瞪大了双眼,简直不敢相信,价值两三万元的皮质沙发摆放在客厅中央,再配以大理石茶几、内嵌式电视壁柜,壁柜上是一台约40英寸的液晶电视。这样的客厅装饰,放到当今家居市场,也是走在潮流前沿的。
“这都是民主改革以来,党和政府关爱支持我们僜人发展进步的结果。”果杨说,“你们不知道,在旧西藏,我们僜人的生活真的是太苦了!”果杨说。
参观完她家的客厅,果杨拉着我们坐在二楼阳台的沙发上聊了起来。
西藏和平解放前,僜人生活在中印边境的深山密林里,以捕鱼狩猎为生,生产工具非常落后,刀耕火种,粮食产量低,一年里有半年时间要靠采集野菜、野果和狩猎才能生存。他们住在山洞里,睡在树上,要是能搭个破草棚遮风挡雨,这在当时来说就算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尽管生活已经如此穷困,但当时在噶厦政府的统治下,僜人作为人口较少民族也难逃压迫,以至于白天不敢出来干活,晚上才能借着月光出来劳作。“因为这样,有人把我们僜人称为‘米什米人’,意思就是‘不开化的人’。”果杨告诉我们,她小时候终年身上只穿一件过膝长衣,没有裤子,也没有鞋穿。
直到1967年,政府专门派人邀请僜人下山居住,并在下察隅镇选址,为僜人设村、建房、分地,从此,他们就在下察隅镇定居下来。
没有了压迫,没有了歧视,由此翻开了僜人发展史上崭新的一页。
新西藏
幸福的生活多美好
“僜人的新生活多么美,
比那天堂还要美,还要美。
河水清清地流,风儿轻轻地吹。
相爱的情人啊多甜蜜,多甜蜜。
……”
站在果杨家二楼的阳台上,不远处传来的阵阵美妙歌声,让我们陶醉其中。果杨听着歌,手指头夹着一支烟慢慢地抽着,看上去甚是惬意。
一曲歌听完,果杨灭掉了手中的烟头,向我们讲述了建西式别墅的原因。
过去,僜人实行一夫多妻制。条件稍好的盖一间茅草屋,屋内东边是男人居住的地方,西边则是用几块木板简单隔出几个狭小的空间,留给几位妻子居住,在当时,女人没有一点社会地位。
民主改革后,僜人不仅和全国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一道进入了新社会,婚姻制度也开始实行一夫一妻制,女人的家庭地位也逐渐提高。
果杨的丈夫保卫龙,在她眼里是一个勤劳勇敢、有责任心的好男人。
“这栋房子,如果没有政府的惠民补贴,光靠我丈夫在外打工、跑运输是盖不起来的。”果杨指着小洋楼对我们说,僜人盖新房,政府都会给予一定的建房补贴。除此之外,果杨一家每年还可以拿到8000多元的政策性补助。
2014年年初,保卫龙上山采挖野生菌,不幸发生意外去世,永远地离开了果杨和三个未长大的孩子。
在失去了家庭主要劳动力的情况下,全家生活的重担压在了果杨一个人身上,由于操劳过度,她的身体每况愈下。
“好在还有党和政府。”果杨说,对于果杨家的情况,下察隅镇政府、夏尼村村委会、村联户单位都给予了一定的帮助。
“‘你自己累点苦点不要紧,但不能苦了三个正在上学的孩子’。这是原下察隅镇党委书记江治强对我说的话,镇里每个月都会给我们家一定的额外补助,供孩子们上学用,并承诺资助三个孩子直到他们大学毕业。”聊到这儿,果杨眼里满是感激的泪水。
“我住着丈夫给我留下的房子,又不用操心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现在驻村工作队还会帮我下地干活,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虽说中年丧夫是人生一大不幸,但在果杨身上,丧夫之痛正慢慢远去,新的希望已经升起。
看未来
小康生活并不遥远
随着近年来,自治区不断加大对通村公路的投入力度,一条条蜿龙般的乡村公路,给僜人带来了新的希望。2013年,下察隅镇通往夏尼村的水泥路通车,村里到镇上只需要半个小时。
在果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离她家500米远的一片栅栏边,打开栅栏,里面是一垄垄爬满架子的藤蔓。
藤蔓上硕果累累,藤蔓下鸭群嬉戏,三五结伴的村民在藤架下来回穿梭,为藤蔓修剪枝桠。一个戴着迷彩帽、肤色白晰的中年女性正在给村民作技术指导。
“这是我们村的外来户高永徐,她和丈夫郑天成在村里已经住了4年。”果杨向我们介绍说。
原来,早在2010年,有12年果木种植经验的高永徐和丈夫郑天成,看准了下察隅镇的特殊气候,准备在这里试种“红星果”猕猴桃。
“这片果园如果试种成功,受益最大的是这里的村民。”高永徐告诉我们,既然受益最大的不是他们夫妇,为什么他们还如此卖力,把所有的时间、精力、资金都放在这片果园里呢?
“这是我丈夫的理想。”高永徐告诉我们,郑天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拥有一片果园,亲手侍弄,看着果树生长、开花、结果。几年前,夫妇二人发现下察隅镇的气候条件比较特殊,便收集察隅的气象、土壤资料,请四川农业大学周庆阳教授进行检测。还邀请周庆阳教授到夏尼村实地考察。最后确定察隅县海拔虽高,但下察隅镇却拥有特殊的小气候,特别适合种植“红星果”猕猴桃。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夫妇二人将情况反映给下察隅镇政府,通过各方共同努力,“红星果”猕猴桃种植作为夏尼村的集体经济项目得到了批复,镇政府投资30万元,于2011年底开始实施。
夫妇二人用每亩每年1200元的价格,陆陆续续承租了村民近100亩农田,所剩资金用来买“红星果”猕猴桃幼苗。
随着租用土地的不断扩大,资金不够用,夫妇二人二话不说,以40万元的价格转让了自己名下的宾馆,用来给聘用的280多位村民发工资,他们还手把手向村民传授猕猴桃种植经验。
看到郑天成夫妇吃在果园、住在果园,4年来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村里商量后决定,果园可以先不付村民工资,等猕猴桃售卖后再结算。同时,镇政府又为他们解决了36万元资金。
辛劳的付出终于迎来了收获。今年果园有20亩“红星果”猕猴桃进入丰产期,明年有25亩进入丰产期,到了后年,果园的猕猴桃树将全部挂果。最后,郑天成告诉记者,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在有生之年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还能为察隅的农业发展尽一份力,同时,夏尼村村民离小康生活又近了一步。(王晓莉 吴冰 张晓明 麦正伟 刘玉璟 索朗群培)
相关专题 |
· 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