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

图片
七一社区        注册

徐州新型城镇化走出精彩“镇兴”路

2015年08月03日08:51   来源:新华日报

原标题:徐州新型城镇化走出精彩“镇兴”路

5年前,徐州在所辖114个乡镇中选取30个镇创建“中心镇”,通过分类指导、科学考核等体制机制创新,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如今,这些中心镇的城镇化率达40.2%,提高19.6%;公共财政收入超亿元镇,从2009年的3个增长到20个。

以市为核心、县为副中心,30个中心镇群星闪烁,徐州形成城镇化新格局,走出一条新型“镇兴”之路。

做出特色 依托资源优势各展所长

徐州的两位“党政主官”曾在苏南工作过20多年,亲历其先行城镇化进程。市委书记曹新平认为:“我们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最突出的是避免过程性浪费,探索一条符合徐州实际的城镇化科学发展之路。”

2010年初,徐州市委、市政府拿出4750万元专项经费,对中心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布局,高质量引领创建工作。

规划编制科学定位各乡镇的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功能形态和发展优势,把中长期发展规划结合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和镇区功能规划“多规融合”,出台了《徐州市中心镇创建达标考核办法》,将中心镇分成工业型、综合型和商贸旅游型分类考核,引导错位竞争。中心镇实行申报创建、动态管理,连续两年未达标的取消中心镇资格,丰富创建内涵。

5年来,中心镇创建从过去简单比速度、比规模,转而比质量、比效益、比特色。利国镇依托铁矿煤港发展钢铁产业,仅钢铁产值就达千亿元;龙固镇形成煤化工、盐化工、光伏光电三大百亿元产业;欢口镇发展苏鲁边界商贸,吸纳周边1.5万人集聚创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10亿元;高流镇主打“花木之乡”,产品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每个镇都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金字招牌”。

研究中心镇创建的江苏师范大学朱舜教授说:“前年,全国提出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而徐州的中心镇创建谋划早、起点高,在全省率先提出分类考核、动态管理,与其它地方‘一评定乾坤’的做法不同,具有全国性的实践意义。”

做强产业 夯实经济基础多业并举

记者近日来到中国淘宝第一村——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恰逢阳宽网络科技等3家做电子商务的网店开业。“这里是创业实现梦想的热土。”重庆籍老板文道真说,8年前他注册了一家网店卖家具,现在拥有一个家具厂,年获利近百万元。随行的沙集镇副镇长刘峰介绍,这几年沙集镇把农民上网创业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短时间积聚网店5000多家,辐射周边乡村,带动城镇建设迅速扩张,去年电商交易额超过26亿元,成为全国电商重镇。

“产业兴则城镇兴。产业是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壮大实力的根本和源泉。城镇缺乏产业支撑,新型城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徐州市委副书记李荣启说。

徐州观音机场所在的双沟镇集中打造临空产业园,与中航国际合作创办艾维飞行学院,培训直升机、民用飞机驾驶员;开设通用飞机4s店,引进通用飞机生产,预测一年将带来3亿元销售收入。

过去经济薄弱的碾庄镇,近年推进五金工具、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金虎工具成为邳州首家中国驰名商标,行销欧美东南亚。为徐工、三一重工、柳工配套生产起重机吊钩产品,最大承载4600吨,被誉为“亚洲第一钩”。

“徐州人口上千万,县区700万人的城镇化水平举足轻重。以中心镇建设为突破点,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30个中心镇与徐州特大城市、5个县区中等城市实现城镇联动,统筹发展,加快振兴。”徐州市市长朱民说。

做实项目

完善服务功能承载乡愁

5年间,这些中心镇功能日趋完善,越来越成为吸引力强的县区“卫星城”。“中心镇建设共建成885个功能性项目,完成投资近300亿元,让农民充分享受到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设施。”徐州市委副秘书长、农工办主任张学胜说。

在这一过程中,破解用地难和筹资难是关键所在。徐州市采取政策激励机制,坚持政府支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吸纳各类资本投入城镇建设。同时盘活闲置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62岁的徐华一家人在温州打拼20年,老两口带着孙女还乡落户在碾庄镇吉祥嘉园居民区。“小区环境好,出门就是学校、医院,还都是大产权房,能买能卖。农村人有房产权,才是真正的城里人。”老人带着满足的笑容说。

站在大沙河镇步行街上,可见一排排“青砖灰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民国元素的酒店、欧洲风情的咖啡吧——过去“风起三尺沙”的荒沙滩如今成为生态宜居的苏北明珠,这正是徐州美丽乡村的一道剪影。

徐州中心镇创建正是从整治农村 “脏乱差”、美化农村环境开始。30个中心镇起初集中清理积存垃圾、河道清淤2.5万吨,拆除违章建筑物,5年来坚持道路绿化、镇区美化亮化,目前绿化覆盖率达到39%。

曹新平说,“城镇化不是简单的人工造城运动,要以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保护文化资源,把特色文化内涵融入城镇建设中,城镇和村落要留得住历史记忆、记得住美丽乡愁、传承古老徐州的人文风情。”(记者 刘 刚通讯员 李晓雷 陆金玉)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翼、程宏毅)
相关专题
· 地方要闻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