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心人士宋亚军这两天伤透了脑筋,他正在给88岁的毛素娟找一个传承人,毛素娟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南通色织土布技艺的唯一传承人,由于后继无人,这项技艺正濒临失传。赶在老太太还能说会动之前找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把技艺传下去成了宋亚军的当务之急。
和宋亚军一样着急的还有南通缂丝继承人王晓星。“过去我们的技术非嫡亲徒弟不传,现在不管了,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们就心手相传。”王晓星说,他所从事的缂丝是一门复杂的手艺,易学难精,仅一方巾大小的上等作品,就包含几十种渐进色,需高级技师耗费数月方可完工。“年轻人都觉得这门技术太难,又赚不到钱,都不肯学。”王晓星很苦恼。
从闭门挑人传艺到开门求人学艺,这一变化折射出当下非遗传承的困境。非遗传承,难在哪儿?相关专家表示,一是难学会,需要一定天赋,不是所有人都能学会;二是难学精,要精通一门技艺,少说也要5年时间,年轻人觉得时间耗不起;三是回报少,艺人辛辛苦苦花一天时间扎的一个花灯,只能卖50元,付出的劳动与得到的经济回报严重失衡。
如何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曹锦扬表示,非遗传承有其特殊性,不能全靠市场,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2011年6月1日,国家开始实施《中华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集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落实的时候却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经费拨款不到位,不重视宣传,对民间的非遗传承人重视不够等,例如,一些有几百万人口的大城市,每年在非遗上的经费投入只有区区几十万元,非遗传承人、研究人员想对外交流自己的技术和作品都捉襟见肘。
“事实也证明,凡是非遗传承做得好的地区,政府都发挥了很好的主导作用。”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说。在全国,宜兴紫砂壶鼎鼎有名,而这背后,就是该地区政府力量与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宜兴有专门的副市长、文化局副局长分管紫砂陶艺发展,政府还出资,有兴趣学习紫砂陶艺的人,都可以免费学习,每年的“陶艺节”,市委书记、市长再忙也要出席,这些都提高了紫砂陶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不能传承下去,归根结底要看它能否与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求结合起来。”贺云翱教授说,“除了宜兴紫砂壶,像苏州的刺绣,南京的云锦,这些非遗项目都兼具了一定的市场价值,迎合了现代人的需要,有很多人在学。相比之下,南通色织土布就与现代生活离得稍远些,对于这些非遗项目的保护,政府就更不能缺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有重要的精神价值。”
也有专家认为,整个社会都应该为非遗的传承出一份力,在韩国、日本,每年都会有企业家出资赞助非遗项目,定期举办一些展览,让民众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这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刘 煜)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