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刚
抗氧训练,在挑战极限中锤炼血性。 李 翔摄
砺兵高原,既是驾驶员,更是战斗员。 李一鸣摄
编者按
习主席强调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大力培育官兵的“虎狼之气”,既是能打仗、打胜仗的责任担当,更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必然要求。
兰州军区某汽车团是一支诞生于抗美援朝战场的英雄部队,在战火硝烟中构筑起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留下了“当兵不怕苦、训练不怕累、打仗不怕死”的精神财富。在强军兴军征途上,该团传承发扬“三不怕”精神,激励官兵甘于吃苦奉献,敢于流血牺牲,成为这支高原铁骑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精神支柱。
“当兵来到汽车团,高原一架交给咱;软腿的别来这昆仑山,胆小的莫跑天边边……”初春的青藏高原乍暖还寒,兰州军区某汽车团运输车队再次出征,官兵豪迈的歌声伴随着马达轰鸣,汇成一曲令人热血沸腾的强军乐章。
这支拥有辉煌历史的高原铁骑,常年奋战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运输线上,环境恶劣,险象环生,是什么激励官兵闯过一道道“鬼门关”,越是艰险越向前?正在这里指导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兰州军区联勤部政治部主任徐鹏介绍说,该团传承弘扬在战火硝烟中形成的“当兵不怕苦、训练不怕累、打仗不怕死”精神,为官兵注入了延绵不绝的强军能量。
工作生活条件好了,吃苦精神不是不需要了,而是更重要了——
选择高原,就是选择吃苦奉献
去年新兵刚到部队后,听说当的是汽车兵,心里挺乐呵,天天开着车在蓝天白云下驰骋,多风光!
团里组织新兵问卷调查,在“到高原当兵,你是否做好吃苦准备”这一栏里,近一半的人选择“没有”,还有的写道:“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干吗还提倡吃苦?”
没过多久,新战士们就知道了,青藏线雪峰林立、气候反常、高寒缺氧、风沙肆虐,自然环境远不是想像中那样诗意浪漫。平时执勤的运输线路况复杂,经常还会遇到暴风雪、山体滑坡、道路塌陷等意想不到的艰难困苦,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青藏线艰险无比,来这里当兵,就要准备吃苦。我们给新兵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当兵不怕苦’。”团政委白敏介绍说,他们围绕“学优良传统、育过硬作风”“学英模事迹、育军人血性”,组织新战士学习团队参加抗美援朝、边境作战、玉树舟曲抢险救灾的光辉历程,引导大家牢记“家谱”,当好“高原铁骑”接班人。
雪域昆仑,千里无人区,有一潭碧水叫做“振泉湖”。这是一个用战士名字命名的湖泊。40年前,该团九连战士李振泉在无人区单车执行测绘运输任务时,车辆陷入一个无名湖边的泥潭,为抢救车辆,他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淤泥中奋战7个多小时,导致感冒转为肺水肿,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他,测绘队员把这个无名湖命名为“振泉湖”。
去年底,新兵第一次上线执勤,车队经过这里,向李振泉烈士鸣笛致敬。指导员现场开展随机教育,让新战士们深受触动:“高原汽车兵的使命如此光荣,任务如此艰巨,没有吃苦奉献精神,怎么可能完成任务?”
海拔高,矢志强军的追求要更高;氧气缺,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缺。面对艰难困苦的考验,该团大力弘扬“三不怕”精神,官兵们扎根高原、无私奉献的信念始终没有改变。
“现在工作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官兵吃的苦比以前少多了。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高原官兵精神需求、感情生活方面的苦处更加凸显。吃苦奉献精神不是不需要了,而是更重要了。”团长潘平讲述了一段往事——
2010年8月初,战士王腾腾的未婚妻特意请假来团里准备结婚。正在拍结婚照时,婚纱店的收音机里播发了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的新闻,王腾腾来不及等妻子卸妆便匆忙赶回团队,当天晚上就奔赴舟曲抢险。有一次回团里装载物资,他看见未婚妻就在远处眺望车队,却没空过去跟她说句话,再硬朗的汉子也掉下了眼泪。最终,眼看假期快到,王腾腾的未婚妻遗憾地踏上了回乡的列车,一步一回头的场景让人心酸不已。
“选择高原,就意味着把吃苦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潘平深有感触地告诉笔者:“这里确实苦,可它再苦也是祖国的一部分,总得有人来建设它、保卫它。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汽车兵既要成为优秀驾驶员,更要成为合格战斗员——
训练场上不怕累,当兵的感觉才到位
3月7日,笔者跟随该团参加野外训练。车辆上路没一会儿,突然飘来滚滚黄烟。“不好,前方施放毒气!”官兵迅速穿戴防毒面具,操控车辆快速通过染毒地带。紧接着,前方遭遇小股“敌人”袭扰,驾驶员立即停车,拿起武器击退“敌军”,抢修受损的车辆装备……
走下训练场,下士王振刚感叹地对笔者说:“第一次参加实战化训练,让我认清了自己充其量算个合格的‘车把式’,离合格的‘汽车兵’还有差距。”
和王振刚一样,不少官兵刚来到团里时,都存在一定的思想误区,有的认为作为汽车兵,把好方向盘就行了;有的认为就算打起仗来,我们也是在后方保障运输,上阵杀敌是前线的事情;还有的感到在高原跑运输已经很辛苦了,不愿再受苦受累搞训练……
官兵们还记得前几年接受上级抽考时的尴尬场景:有个连队军事共同课目考核成绩不理想,有的干部骨干手枪射击5发脱靶3发,一些官兵5公里测试比规定时间慢了2分多钟。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这是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经验,绝不能在我们手上丢掉了!”团党委议训会上,人称“牦牛团长”的潘平大发雷霆,“大家到团史馆看看,老前辈是怎么训练的,他们靠什么在抗美援朝前线筑起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汽车团既是运输队更是战斗队,既要培养优秀驾驶员,更要培养合格战斗员,运输任务再重、工作再累,也要保证军事训练时间和效果。
车轮一动,就是出征。该团坚持把军事训练贯穿于每一趟运输任务中,积极开展野战条件下复杂道路驾驶、夜间闭灯驾驶、弹坑路驾驶、途中急救等技能训练,加强单兵战术、野战生存、车辆隐蔽伪装等防卫课目训练,提高驾驶员战场驾驶应用能力和战场生存能力。
训练场上不怕累,当兵的感觉才到位。去年8月,该团机动到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野外驻训,白天气温高达36摄氏度,夜间又降到零下20多摄氏度,官兵们在“一日见四季”的恶劣环境中练意志、练体力、练耐力。许多官兵面孔被紫外线灼伤,多次脱皮、起水泡,还有的因为高原反应头痛难忍,夜里难以入睡,就用背包带系在头上减轻痛苦。官兵们说,训练越逼近实战越来劲,越挑战极限越兴奋。
打仗的这根弦松了,“和平兵”的思想就会潜滋暗长——
不畏战、不怕死,血性基因一脉相传
有一个道理不用讲,军人就该上战场。“打仗的这根弦松了,‘和平兵’的思想就会潜滋暗长。”团政委白敏告诉笔者,看着青藏线上每天来来往往的地方车队,他常常想,高原汽车兵和他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随时准备打仗,随时准备为国牺牲奉献!
去年7月,岷县发生地震,该团奉命紧急驰援。进至救灾点还有5公里时,由于连续下雨路滑,一辆车躲避行人时滑到了悬崖边,左前轮完全悬空,车子摇摇晃晃,随时都有可能掉进深不见底的山谷。
关键时刻,带队的团副参谋长焦正站了出来。他找来绳子,一头系在路边一棵大树上,另一头系在自己腰上,轻轻地爬上车,将驾驶员接下来,自己慢慢地挪进驾驶室。点火启动,车子开始向右后方缓缓移动,经过20多分钟的谨慎操作,焦正和车辆终于成功脱险。
不畏战、不怕死,是该团一脉相传的血性基因。在“学战史、讲战例、颂战将”故事会上,官兵最爱听的是抗美援朝期间的英雄故事。那一年,该团奉命给一线官兵运送弹药和物资,夜间返回途中被狡猾的敌机盯上了,车队受到疯狂扫射。危急时刻,六连班长王亚南作为头车司机,为了整个车队的安全,毅然打开大灯,从一个岔路口拐出去把敌机引开。他足足开出60多公里,吸引敌机一路紧追狂轰滥炸,直到身上中弹,壮烈牺牲。
如今,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新一代官兵手上。该团广泛开展“沙场洒热血,誓死写忠诚”主题演讲、革命军人生死观网上大讨论、战争电影展映、战斗格言征集等教育活动,引导官兵将“打仗不怕死”的精神渗进骨髓、融入血脉、化作行动,在生死考验面前,像团队前辈一样敢于献身。
有血性的部队培养有血性的兵。那一年,青海玛多遭遇百年不遇的大雪灾,团队奉命抢险救灾。车队刚翻过海拔4000多米的河卡山,前方山体垮塌,道路狭窄,下面就是几十米深的悬崖,稍有不慎就会车毁人亡。“灾区等着我们的物资,我有把握,让我来开。”战士崔恩刚主动请缨,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心理素质,独自把20多台运输车一辆一辆开过去。完成任务后,他才发觉,嘴唇都被自己咬破了。
眼睛往远看,才能看到硝烟;肩膀往上顶,才能扛起责任。在“三不怕”精神的滋养下,该团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如李振泉、崔恩刚、赵连臣一样的先进典型,圆满完成了青藏铁路勘测保障、青海玛多特大雪灾救灾物资抢运、陇南抗震救灾、玉树抗震救灾和舟曲抗洪抢险等重大任务。在强军兴军征途上,“三不怕”精神历久弥新,构筑起高原汽车兵的精神高地。
相关链接
1950年,鸭绿江边烽烟四起,兰州军区某汽车团在大兴安岭组建不到一个月,就投身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官兵们靠“当兵不怕苦、训练不怕累、打仗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冒着枪林弹雨向前线源源不断运送物资,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条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首任政委王景周被朝鲜领导人授予“国际主义战士”荣誉称号。
60多年过去了,团队历经3次换防,先后完成了边境作战,刚果(金)维和,青藏铁路勘察,陇南、玉树、岷县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运输保障,舟曲抗洪抢险等重大任务,任务保障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誉为“高原铁骑”。先后有200多名官兵被表彰为全国、全军或军区各类先进个人。
相关专题 |
· 热点·视点·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