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江西省新余市委 彭秋平
还没有体验过“高铁”的滋味,但离城区7公里的下村“高铁”正在热火朝天的修建中,凭着“高铁”的快捷,新余成为“南昌的远郊,长沙的近邻”将不再是梦想了,新时代的火车将为我们带来别样人生。
说起来,我与火车的缘分真的不浅。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还是个小学生,我的堂兄志清对他来自峡江的表弟国芽讲了个笑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一个山里人第一次坐火车,非常新奇,他将行李安顿好后,又下车溜达,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不久火车启动了,山里人急得找到站长问车上的行李怎么办?站长答应帮他打电话联系,山里人说:“火车快还是电话快?”站长说当然电话快,山里人说:“那我坐电话去!”……表弟国芽听完后才反应过来,这个笑话是捉弄他的,因为他就是从没见过火车的山里人。
而我们却是熟悉火车的人。浙赣线上有个小站叫黄土岗车站,与我们村只隔了一条袁河,白天在学校朗读课文,火车的汽笛声时常成了我们的伴奏;而每个晚上,我们听着车轮碾过钢轨的乐音,安静的入眠。放假的时候,我们一群伢崽就过河去看火车。第一次在站台上,眼瞅着钢轨尽头的信号灯由绿变红,小站的铃声敲响,我们站在握着红、绿两面小旗的司车员后面,火车由一个小点渐渐变大,最终像山一样倒过来,站台上震动感非常强烈,黑脸膛、吐白气、巨臂摇着大红轮子,这是我对蒸汽机火车的最初印象,当它拉响汽笛时,地动山摇,就像《三国演义》里那个火暴的张飞,当阳桥头一声吼,十万曹军抱头鼠窜。站台、信号灯、无穷延伸的枕木和铁轨,勾起了我对未知远方的无穷向往,很多次我梦见自己登上火车远走他乡。
但真正坐上了火车,感觉却与梦想迥异。这个时候浙赣线上奔跑的已是内燃机火车了。1984年春节过后,我要到宜春去开学,车厢里人满为患,乌烟瘴气。车厢与车厢的衔接处,只狭小的空间,就挤了20多人,人挤得几乎都悬空了,尽管是冬天,各种人的热气、体味叠加在一起,浓得几乎要凝固,偏有人还在里面抽劣质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当时浙赣线还是单线,而我们坐的慢车经常要停靠在小站让快车先过,有时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从黄土岗到宜春只有170里,火车走走停停,花了四五个小时,等到下车时,人累得就像病了一场。火车给予我的美好梦想一时支离破碎,我有点怕坐火车了。
2005年10月,我受单位委派,进京参加一个会议。我是傍晚上的车,天还没有黑,站在清爽的车窗前瞭望,落日的映照下,金色的城镇、乡村、河流、山林一晃而过,宛如纸张发黄的《清明上河图》无穷无尽的展开。这个时候的火车早已是电力机车了,功率大、速度快、躁音小而且环保,就像那个羽扇纶巾的周公瑾,有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内敛和恢弘。夜暗下来,时而有列车迎面擦身而过,这正应合了苏联老歌《山楂树》“列车飞驰而过,车窗的灯火辉煌……”的意韵。这次坐的是软卧,到了晚上,我们这群素不相识的旅客,一齐坐到下铺,天南海北胡侃。我说起了一个叫新余的新兴工业城市,她有着丰厚的人文底蕴:“三刘”、“三孔”、傅抱石、何大一……明朝时仙女湖畔还出了个权倾朝野的严嵩严阁老,当时许多人为了求仕,苦心学习分宜话,以求老乡身份结交严阁老。众人一时来了兴致,跟着我模仿新余土话,年轻的男女都笑得前俯后仰。人们文明谈吐,没有一个人在车厢里吸烟和吐痰。那晚我们一直聊到列车员催着熄灯,大家仍兴犹未尽。第二天早上8点多钟,列车就进了北京城。聊了聊天,眯了一眼,就进京了,那是我旅途中最轻松愉快的一次。
如今,又出现了时速更快的动车,从新余到南昌只需70分钟。坐在舒适、清爽、安静的车厢里,一边啜饮果汁或咖啡,高挑、俊俏的乘务员软语温存的问候就像早春的阳光柔柔的洒满周身,恐怕你会为乘坐时间太短而怅惘。而下村高铁建成通车后,从新余到南昌或长沙,只要30分钟了,就像在市内坐了一趟公交车。这个时代的火车,从《三国演义》中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比喻,动画片中的“动感小超人”差可比拟吧?
电影《周渔的火车》中飘逸、浪漫、唯美的爱情,感动了很多观众。周渔在每个周末搭火车探望她的男友,火车似乎成了她心灵栖息的地方,火车成了唯美爱情和性情人生的载体。在中国,尽管每年的“春运”,至今还是个没有解决的难题,还有许多让人心酸的“回家”故事发生,但通过火车,我们却真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巨变、国家的富强和百姓的福址——就像表弟国芽他所在的峡江县,也早已开通了火车,他坐上火车四处打拼,已经在特区做上餐饮业的老板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或许真的会制造出“坐电话去”那样便捷的火车吧?到时“春运”的难题也解决了,我的兄弟姐妹都能轻松愉快地回家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