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出版的《邵阳日报》,在头版刊登了两份检讨书,作者是当地两名官员。他们“深刻检讨”缺席市委经济工作务虚会议,并保证今后类似事件不再发生。许多网友不禁发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原来,1月14日下午,湖南邵阳市召开市委经济工作务虚会。会议提前下发的通知要求与会人员就如何加快发展等问题深入思考,到会上发表意见、建议。接近散会时,邵阳市委督查室的同志当场核实了“既没有请假又没有到会”的处级干部名单。1月15日,一则《通报批评》出现在当天的《邵阳日报》一版显要位置,无故缺席的同志被公开点名。1月16日的《邵阳日报》刊发了两名干部的检讨书。邵阳市委有关负责人称,刊登检讨书是邵阳市委书记郭光文在会上要求的,目的是为了抓干部作风。
支持:“通报批评”有助于官员改作风
“党报头版登检讨”,舆论褒贬不一。不过,在许多当地群众看来,这无疑是一件能够督促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的好事。
有记者随机在邵阳和长沙进行了采访,受访者中有95%的人都为此叫好:过去所谓的“通报批评”往往只在小范围的会上说说,未必能起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未必能收到举一反三、吸取教训的实效。这次把检讨登上党报,才是真正的“通报批评”,是一种动真格的工作作风。这说明邵阳市委敢碰硬了!
南方网网友庾春云称赞:“会风不是小事。干部无故缺席会议,这是对责任的漠视甚至忽视,是失职的表现。把无故缺席者名单在党报上曝光,这种从会风入手抓干部作风的举措值得称道。”
新浪网友“翼在天”认为,官员出错在报纸上实名检讨,不失为舆论监督的新应用。对于沉疴要用猛药,对于劣行要用狠招。转会风就是要敢于动真格。
和讯网网友“沫水湾”则指出,在“形象”比啥都重要的今天,通过自曝“家丑”来“作秀”,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要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心。如果说官员的检讨书真能起到警示作用,那就说明这个“秀”至少比一些“隔靴搔痒”式的整顿作风更有效。对于这样的“秀”,我们应该多一分支持,少一分指责。
反对:党报不是公布考勤的“小黑板”
也有许多网友对“党报头版登检讨”的做法并不认同。
华龙网网友“遇合”认为,“公开检讨”之举不是自发行为,所谓检讨也不过是迫于市委书记的官威;检讨的对象皆是市委、市政府、上级领导,却不知更应向群众道歉检讨;检讨的内容更是空无一物,甚至推卸责任、寻找借口,什么“办公室秘书履职疏忽”、“通知时交代不清”,半点看不出检讨诚心。《中国青年报》就此事发表评论称,官员作风涣散缺会逃会,被领导勒令在党报上公开检讨道歉,体现的是对上级威权的恐惧——— 不是借此树立舆论的威严,而是强化领导对下级的绝对威权。再者,“党报登检讨”这种惩罚方式让人感觉很怪,于法无据,是对党报功能的滥用。毕竟,媒体不是用来被指令登这种向领导道歉认错的检讨书的。从本质上看,党报头版登检讨,很可能就是情绪化问责的结果。这样的举措,纯粹就是相关官员拍脑袋拍出的结果,其背后是根深蒂固的人治思维——— 问责不是依据法律和错误大小,而是取决于媒体与社会的关注程度,取决于领导的个人喜好。由此而言,驯服“情绪化的大领导”比驯服“逃会的小干部”更重要,这是法治社会更为艰巨的任务。
在中国文明网网友刘昌海看来,党报不是公布考勤情况的“小黑板”。作为党委的机关报,党报承担着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政策的责任,本应刊载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要事。缺席会议写份检讨就上了头版,有点小题大做。况且,两位干部的检讨,内容虚浮不堪,里面充斥着空话、套话。这样应付了事的检讨写得再多,也是形式主义,只会浪费版面,让群众看笑话,损害党报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检讨与问责,都应遵循规章制度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作风流弊已久。要想清除流弊、改进工作作风,仅靠“运动式”、简单化的手段并不可行,关键还要靠制度建设做保障。
大江网网友雷钟哲表示,“党报头版登检讨”,毕竟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的结果,如果不是当地市委书记的要求,这样的措施很难实施。仅仅止步于此,就难免会把“检讨”变成“情况说明”的机会,让“无故”缺会成了“有故”缺会,“党报头版登检讨”这个创新手段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所以,改进干部作风,还得期待制度发力。
新华网网友马想斌认为,检讨与问责一样,都需要更高层面的制度安排,该如何检讨、在哪里检讨、向谁检讨都需要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目的是约束、矫正、规范权力行使,使得官员能够树立起“公共权力意识”。的确,在法治社会中,制度和法律的权威必须得到尊重。公务员违纪,就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惩处。否则,一出事就检讨,一检讨就免责,那道歉和检讨岂不成了官员的护身符?
(编辑/整理 张 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