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新
2024年12月27日08:25
毛澤東一生的奮斗與探索,始終與道路的探索和選擇、堅持和發展息息相關。從“孩兒立志出鄉關”到“何以報仇?在我學子”,從“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到“霹靂一聲暴動”,為“改造中國與世界”,他上下求索。秋收起義失利后,毛澤東毅然引兵井岡,開展井岡山斗爭,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毛澤東35歲時寫的《西江月·井岡山》,昭示著青年毛澤東探索革命道路的柳暗花明,中國革命從此因“路”而進、因“路”而勝、因“路”而成。
“上山”去做“山大王”
羅霄山脈中段的井岡山,20世紀20年代以前名不見經傳。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隊伍上山后,井岡山名揚天下,成為革命的山、戰斗的山、英雄的山、勝利的山。
毛澤東的“上山”思想由來已久。1927年6月, 毛澤東在武漢召集“馬日事變”中從湖南出來的同志開會,號召大家回到原來的崗位,“在山的上山, 靠湖的下湖,拿起槍杆子保衛革命”。1927年7月4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舉行擴大會議,毛澤東認為“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不保存武力,則將來一到事變,我們即無辦法”。這是他長期從事農運、深刻認識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復雜性的結果。
譚震林回憶說:“八七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批判了陳獨秀的錯誤路線,主張黨獨立地領導中國革命,以武裝斗爭推動土地革命,奪取政權。他指出, 農民運動沒有槍杆子是不行的,須知政權是槍杆子裡出來的。當時,瞿秋白曾要他到上海黨中央機關工作。他回答說:‘我不願意跟你們去住高樓大廈,我要上山結交綠林朋友。’”
1927年8月9日,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召開第一次會議,討論湖南問題。會議批評了湖南省委不應主張湖南組織一個師的軍隊尾隨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毛澤東指出:“大家不應隻看到一個廣東,湖南也是很重要的……縱然失敗也不用去廣東,而應上山。” 這進一步反映出他主張“上山”的堅定性。
1927年9月初,毛澤東在江西安源張家灣召開的軍事會議上,認真聽取了安福縣農民自衛軍負責人王興亞介紹井岡山兩位“綠林老庚”袁文才、王佐的情況。秋收起義失利后,毛澤東提出“上山當山大王”,遭到一些人反對。毛澤東說:“我們這個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產黨領導的、有主張、有政策、有辦法的山大王,是代表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利益的工農武裝。中國政治不統一,經濟不平衡,矛盾很多,我們要找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地方。”到井岡山后,有人主張用武力解決王佐、袁文才兩支地方武裝,毛澤東堅決反對,說:“你們太狹隘了,肚量太小了。三山五岳的朋友還多著呢,歷史上有哪個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滅掉了?我們要團結、改造他們,把三山五岳聯合成一個大隊伍,統治階級就拿我們沒辦法。”
當年隨毛澤東上山、后來成為我軍高級將領的朱良才,在回憶毛澤東講到上山武裝割據和革命根據地的關系時說:“毛主席打了一個通俗有趣的比喻, 說革命要有根據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一樣,因為一個人假若沒有屁股,便不能坐下來,要老是走著,老是站著,定然是不會持久的。腳走酸,站軟了,就會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據地,才能夠有地方休整,恢復氣力,補充力量,再繼續戰斗,擴大發展,走向勝利。”毛澤東選擇了井岡山,最終成就了中國革命。
眾志成城弱勝強
1927年10月27日,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進駐井岡山的茨坪。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余部與毛澤東部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從此,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進入全盛時期。
井岡山根據地的建立和壯大,引起國民黨反動派的恐慌。蔣介石命令湘贛軍閥以10個團兵力進行“會剿”,被紅軍挫敗。1928年7月中旬,湘贛敵軍共18個團再次進犯井岡山。當時紅四軍軍委及邊界特委均主張在井岡山堅持斗爭,但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經等人奉行“左”傾冒險路線,附和二十九團中一些人欲回家鄉的情緒,指令二十八團、二十九團分兵向湖南冒進,結果遭致“八月失敗”,二十九團被葬送。
毛澤東當時正在永新指揮三十一團圍攻敵人, 聞訊后便命第一營的兩個連迅速撤回,和第三十二團守衛井岡山,他自己親率第三十一團第三營前往湘南迎回第二十八團。1928年8月下旬,就在朱德、陳毅率領的紅四軍第二十八團還在湘南、毛澤東率部前往桂東迎還紅軍大隊之際,湘贛敵軍對井岡山發動了第二次“會剿”。湘敵吳尚的第八軍調集4個團兵力從酃縣向井岡山猛扑,直逼黃洋界。
黃洋界海拔1343米,山高壁峭,山上時有浮雲濃霧,彌漫山腰,故亦有“汪洋界”之稱。上山僅有兩條小路,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紅軍雖佔地利,但守軍不足一營。三十一團團長朱雲卿、黨代表何挺穎動員群眾組成赤衛隊、暴動隊、婦女隊、少先隊等配合作戰。1928年8月30日8時左右, 湘敵開始進攻黃洋界哨口。紅軍利用竹釘陣、滾木雷石、竹籬笆障礙、數尺深的壕溝和石頭筑成的射擊掩體,打退了敵人的多次進攻。下午4時許,敵人再次進攻。紅軍戰士將南昌起義部隊在湘南繳獲的一門迫擊炮從茨坪軍械所搬上了黃洋界。隻有三發炮彈,前兩發因受潮沒有打響,第三發正好落在敵人的指揮所爆炸。炮響之后,各個山頭吹響了軍號,赤衛隊員、暴動隊員齊向敵人開火,煤油桶裡的鞭炮也噼啪作響。敵人以為紅軍主力已經殺回山上,嚇得連夜逃之夭夭。
黃洋界保衛戰勝利后,有人仿照京劇《空城計》編成一段戲文《空山計》:“我站在黃洋界上觀山景,忽聽得山下人馬亂紛紛,舉目抬頭來觀看,原來是湘贛發來的兵。一來是,農民斗爭少經驗﹔二來是,二十八團離了永新。你既得寧岡茅坪多僥幸,為何又來侵佔我的五井?你既來就把山來進,為何山下扎大營?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我這裡內無埋伏外無救兵。你來、來、來!我准備著紅米南瓜,南瓜紅米,犒賞你的眾三軍。你來!來!來!請你到井岡山上談談革命。”
1928年9月上旬,毛澤東、朱德率領紅軍主力返回井岡山途中,聞知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毛澤東欣然賦詩《西江月·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詩情畫意描鏖戰
《西江月·井岡山》現存作者手跡一件,最早正式發表在《詩刊》1957年1月號,未標明寫作時間。1963年12月,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主席詩詞》時表明寫作時間為“一九二八年秋”。
這首詞正式發表前,在報刊上曾有四次披露。第一次是1948年7月1日東北解放區出版、東北書店發行的《知識》雜志第7卷第6期上署名錫金的文章,題為《毛主席詩詞四首臆解》。文章解讀的另三首詞為:《七律·長征》《清平樂·六盤山》和《沁園春·雪》。第二次是1949年8月2日上海出版的《解放日報》,總題為《毛主席詩詞三首》。這首詞題為《井岡山》,其他二首為《清平樂·六盤山》和《七律·長征》。第三次是1956年8月《中學生》雜志刊載的謝覺哉的文章,題為《關於紅軍的幾首詞和歌》,此詞題為《井岡山〈西江月〉》。第四次是1957年1月《解放軍文藝》,刊載了毛澤東的《井岡山〈西江月〉》,還有朱德的《出太行》詩。
與作者手跡相比,“我自巋然不動”句,謝覺哉文作“我自巍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句,錫金文和謝覺哉文中的“早”字,均作“久”。“黃洋界上炮聲隆”句,兩個人的文中“黃洋界”均作“望洋界”。
《西江月·井岡山》上闋描寫黃洋界保衛戰時敵我雙方的態勢。“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單刀直入,立即展現了戰火紛飛的現場。旌旗和鼓角都是古代用於指揮戰斗、助揚軍威的器具,如: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唐代楊炯)﹔“陷敵金鼓,摧鋒揚旆旌”(南唐劉峻)﹔“旌旗蕩野塞雲開,金鼓連天朔雁回”(明代謝榛)﹔“苦霧沉旗影,飛霜濕鼓聲”(明代林鴻)。毛澤東在“旌旗”“鼓角”之前分別冠以“山下”“山頭”,點明這是一場山地保衛戰。
過去有一種解釋,認為“山下”指敵方,“山頭”指我方。1964年1月27日,毛澤東口頭答復外國文書籍出版局《毛主席詩詞》英譯者說:“‘旌旗’ 和‘鼓角’都是指我軍。黃洋界很陡,陣地在山腰,指揮在山頭,敵人仰攻。山下並沒有都被敵人佔領, 沒有嚴重到這個程度。‘旌旗在望’,其實沒有飄揚的旗子,都是卷起的。”“敵軍圍困萬千重”反映出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當時井岡山根據地處在周圍白色政權的包圍圈之中。“我自巋然不動”,根據地軍民鎮定自若、臨危不懼、穩如泰山的英雄氣概躍然而出。
詞的下闋指明黃洋界保衛戰取得勝利的原因。“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屬紀實性描寫。“壁壘”指嚴密牢固的工事。“森嚴壁壘”“眾志成城”與“巋然不動”前后照應,既顯得庄重雄渾,又韻味深長。“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渲染那門迫擊炮退敵的戲劇性情節。“敵軍宵遁”與“敵軍圍困萬千重”形成鮮明對照。
一炮打響意味深
1934年1月,馮雪峰從上海到瑞金時,對毛澤東說:魯迅讀過他的《西江月·井岡山》等詞,認為有“山大王”氣概,毛澤東聽后開懷大笑。魯迅的點評一語中的,與毛澤東可謂是心有靈犀一點通。
毛澤東一生對井岡山情有獨鐘,先后為其賦詩三首:《西江月?井岡山》《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井岡山》。三首詩均以“井岡山”為題,又都提到“黃洋界”:“黃洋界上炮聲隆”“過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黃洋界上,車子飛如躍”。這一現象在毛澤東詩詞創作中絕無僅有。毛澤東一而再、再而三地吟詠井岡山,足見井岡山在毛澤東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感悟之深、情結之濃。
從《西江月·秋收起義》到《七律·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系列作品,是毛澤東“在馬背上哼成的軍旅詩詞”,是中國革命戰爭的藝術畫卷。這些作品所涉及的戰事,要麼是親身經歷,要麼是直接指揮,唯獨黃洋界一戰,毛澤東既不在場,也不知情。《西江月·井岡山》描寫的是黃洋界保衛戰,毛澤東為什麼不以“黃洋界”為題,而舍小取大,要以“井岡山” 為題呢?就戰場規模、持續時間、激烈程度、戰術謀略而言,此役並不出類拔萃,且有一炮擊中敵指揮所致使敵方判斷失誤的因素,毛澤東卻對其格外高看一眼,“大”而化之。
1960年春,陳毅跋《西江月·井岡山》指出: “此詞作於1928年夏。當時我軍主力赴湘南,敵軍企圖襲取井岡山。毛主席親率一個營將敵擊退。此詞表現我軍以少勝眾、不可震撼的英雄氣概。是役,井岡山根據地賴以保全,有扭轉戰局的作用。”這裡有兩處錯誤,該詞寫於1928年“秋”而不是“夏”, 也不是毛澤東“親率一個營將敵擊退”。但跋文中“是役,井岡山根據地賴以保全”一句,既指出了黃洋界保衛戰的重大意義,也揭示了毛澤東揮毫賦詩的深層原因。正如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所說: “八月三十日敵湘贛兩軍各一部趁我軍欲歸未歸之際,攻擊井岡山。我守軍不足一營,憑險抵抗,將敵擊潰,保存了這個根據地。”黃洋界保衛戰不是簡單的退敵成功,而是保衛了井岡山,保衛了根據地,捍衛了毛澤東積極探索的井岡山道路。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十月革命的那門“炮”,架設在阿芙樂爾號艦上,炮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冬宮。中國革命最初也走俄國人的路,念念不忘“城市中心論”,對著城市開“炮”,結果屢遭挫折。而把“炮”架在井岡山,對著敵人薄弱的農村地區開火,結果是“報道敵軍宵遁”。沒有井岡山斗爭的探索實踐,就沒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篇,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國革命沿著井岡山道路一路前行,越走越寬廣,從勝利走向勝利。
(來源:《中國青年》雜志2024年第21期,作者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授、副院長、一級巡視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副會長)
點擊查看“毛澤東詩詞中的青春意氣”系列其他文章
相關專題 |
· 汪建新專欄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