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通道會議:偉大轉折的起點

2024年12月08日08:22    來源:中國軍網

1934年12月12日,中革軍委發出的“萬萬火急”電令。通道轉兵紀念館供圖

1934年12月12日,中革軍委發出的“萬萬火急”電令。通道轉兵紀念館供圖

1934年4月底,廣昌保衛戰失利,中央蘇區的北大門已被攻破,整個局勢越來越危急,紅軍堅持內線作戰打破國民黨軍“圍剿”已十分困難。9月上旬,國民黨軍開始向中央蘇區腹地進攻,蘇區內人力、物力日漸匱乏,在蘇區內打破敵人的進攻已沒有可能,突圍轉移已勢所難免。10月10日晚,蒼茫暮色籠罩瑞金,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8.6萬余人,踏上戰略轉移的漫漫征程。

確定轉移后,毛澤東同志從張聞天那裡得知政治局委員要分散到各軍團隨軍行動的消息后,立刻向中革軍委建議,在轉移時將他和張聞天、王稼祥安排在一起,不要分散到各軍團。

在毛澤東看來,轉移途中如能與張聞天、王稼祥結伴同行,便可借機向他們宣傳自己的思想和主張。若能得到他們二人的支持,對於扭轉當時紅軍面臨的極為嚴峻的局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毛澤東還意識到,這或是最后一次機會,因為紅軍在博古、李德的錯誤指揮下,很有可能一著不慎全軍覆沒。

其時,毛澤東因經受了惡性瘧疾的折磨,差點丟掉性命,加上對紅軍的前途憂心忡忡,身體非常虛弱,走不動路。因此,過了於都河,他不得不坐上了擔架。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圍剿”中被敵機炸傷,彈片還在體內。轉移一開始,他就坐在了擔架上。張聞天身體好些,基本上是騎馬行軍。轉移開始時這種特殊的狀況,給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三人提供了經常在一起交換意見的機會。

他們一路相談,行軍談、休息談,宿營時住在一起仍然在交談。他們認真分析了自第五次反“圍剿”以來在中央蘇區所發生的事情以及轉移途中的情況,特別是廣昌保衛戰慘敗的教訓。王稼祥不無憂慮地對毛澤東說:中國革命的道路不能再這樣走下去了,這樣下去是不行的。毛澤東對此也是心急如焚,他雖然失去了參與謀劃軍事的權力,卻仍然不時地提出自己對行軍路線的建議。

后來,毛澤東的身體狀況有所好轉,有時便不坐擔架,到各個軍團去看看。時隔30多年后,李德在《中國紀事》一書中作了這樣的描述:毛澤東“不顧行軍的紀律”“一會兒待在這個軍團,一會兒待在那個軍團,目的無非是勸誘軍團和師的指揮員和政委接受他的思想。”

11月中旬,中央紅軍從湘粵邊界的郴縣、良田、宜章、樂昌之間通過國民黨軍第三道封鎖線,進入湘南地區。蔣介石判明中央紅軍西進的意圖后,立即部署圍追堵截,調集25個師的兵力,在湖南、廣西交界處的湘江沿岸,精心設置了第四道封鎖線,企圖利用湘江天險,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紅軍廣大指戰員以高度的政治熱情和英勇的獻身精神,與優勢敵軍苦戰5晝夜,終於渡過湘江。湘江戰役后,紅軍雖絕地重生,但損失慘重,已由出發時的8.6萬余人銳減到3萬余人。

過了湘江,中央紅軍進入峰巒連綿的西延、龍勝山區,行軍更加困難。天上是國民黨軍的飛機跟蹤、轟炸掃射,腳下山險路滑,周圍山頭上又常有反動民團的襲擾。

12月11日,中央紅軍沿湘江西岸越城嶺、老山界進入湘桂黔交界的湖南省通道縣。通道縣位於湖南、廣西、貴州三省(區)交界處,是通往大西南的要地。宋崇寧元年,在此設羅蒙縣,翌年又改為通道縣,取其“交通南北”之意。按照原定計劃,中央紅軍主力將北上湘西,同紅2、紅6軍團會合。但此時國民黨軍已在通往湘西的道路上布下相當於紅軍五六倍的重兵張網以待。

在這個關系到中央紅軍命運的關鍵時刻,毛澤東主張放棄原定計劃,改變戰略方向,立即轉向西進,到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貴州去。

這是紅軍擺脫險境的唯一選擇。在各路國民黨軍中,黔軍最弱,不僅兵力單薄,而且武器裝備較差,缺乏訓練,紀律渙散,戰斗力低下,且派系林立,割據一方,矛盾重重,難以形成統一的作戰力量,便於紅軍各個擊破,爭取主動。同時,中央紅軍入黔,能夠與川北的紅四方面軍和湘鄂川黔的紅2、紅6軍團形成鼎足之勢,並有廣闊的機動發展空間,在戰略上極為有利。

毛澤東的主張得到王稼祥、張聞天的贊同和支持,這在當時情況下意義非同一般。王稼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革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治部主任,是實權派﹔張聞天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在黨內地位僅次於博古。王稼祥、張聞天憑借他們所處的政治地位和作用,與毛澤東一起向周恩來提出:在同紅2、紅6軍團會師的道路上,蔣介石已設置重兵,原定中央紅軍到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的先機已經喪失,建議轉向敵人兵力薄弱的貴州進軍,建立川黔邊根據地。

12日,中共中央負責人在通道縣舉行緊急會議。當時,因情況緊急,這次會議被稱為“飛行會議”,史稱通道會議。據鄧穎超回憶:此次會議是在通道城外一戶農民的廂房裡舉行的,當時這家農民正在舉行婚禮。會議由周恩來召集,討論紅軍戰略行動方針問題。毛澤東首先發言,提出到貴州去。李德、博古不顧已經變化了的客觀情況,仍堅持去湘西同紅2、紅6軍團會合的計劃,並說,這是報共產國際批准的計劃。毛澤東不同意李德的意見,從實際出發,耐心細致地曉以利害,說明紅軍主力如果此時北上湘西,是自投羅網之舉,將會陷入敵軍重圍,后果不堪設想。他又根據破譯敵台的電報材料指出:國民黨軍隊正以五六倍於紅軍的兵力構筑起四道防御碉堡線,張網以待,“請君入瓮”!他建議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

參加會議的張聞天、王稼祥、朱德、周恩來等多數同志贊同和支持毛澤東提出的主張。李德堅決不同意毛澤東提出的轉兵貴州的戰略方針,見自己的意見被否定而提早退出會場。博古在嚴重的敵情面前,不再固執己見。會議沒有達成實行戰略轉兵的一致意見,而決定調整行軍路線,即西進貴州,隨后沿黎平、錦屏北上,去會合紅2、紅6軍團。當天19時半,中革軍委向各軍團及縱隊首長發出“萬萬火急”電令:“湘敵與陶廣一路軍主力向通道進逼,其他各路仍續向洪江、靖縣前進,企圖阻我北進,並准備入黔”。在此電中,中革軍委一並部署了各部13日繼續西進的計劃。

緊急召開的通道會議,雖然只是對行軍路線作出調整,卻避免了全軍覆滅的危險,也引起了黨和紅軍領導人的深入思考,為隨后一系列重要會議的召開做了重要准備。

經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在成千上萬的紅軍官兵付出血的代價之后,毛澤東獲得了表達自己主張的機會。自1932年10月上旬在江西省寧都縣境內舉行的中共蘇區中央局全體會議(通稱寧都會議)后,毛澤東就未能參加軍事決策會議。據康克清回憶:出了老山界,來到湖南境內,不久走到通道縣的一個村子裡……中央在這裡臨時開會,研究下一步紅軍行動的計劃。這是個十分重要的會議。在老總(朱德)和周恩來的推動下,會議破例請毛澤東參加。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第一次在中央層面的會議上成為主題。從一定意義上說,在通道會議上進行的這次討論,正是中國革命命運發生轉折的開端,盡管當時人們尚未意識到這一點。

當事人李德多年后這樣回憶了當時的情形:“在到達黎平之前,我們舉行了一次飛行會議,會上討論了以后的作戰方案……我提請大家考慮:是否可以讓那些在平行路線上追擊我們的或向西面戰略要地急趕的周(渾元)部和其他敵軍超過我們,我們自己在他們背后轉向北方,與2軍團建立聯系。我們依靠2軍團的根據地,再加上賀龍和蕭克的部隊,可以在廣闊的區域向敵人進攻,並在湘川黔三省的三角地帶創造一大片蘇區。毛澤東拒絕了這個建議,堅持繼續向西進軍,進入貴州內地。這次他不僅得到了洛甫(張聞天)和王稼祥的支持,而且還得到了當時就准備轉向‘中央三人小組’一邊的周恩來的支持。因此,毛(毛澤東)的建議被通過了。他乘此機會以談話的方式第一次表達了他的想法,即應該放棄在長江以南同2軍團一起建立蘇區的意圖。”不難看出,這段話字裡行間充滿了為自己的辯解和對毛澤東的指責。但從他的敘述中依然可以讀出通道會議所具有的歷史意義。

13日,中革軍委急電各軍團及縱隊:迅速脫離桂敵,西入貴州,尋求機動,以便轉入北上的目的。紅軍突然折入貴州,是出乎蔣介石意料的,一下子就把十幾萬敵軍甩在湘西,贏得了主動。15日,紅1軍團第1師打敗貴州軍閥王家烈的守軍,攻佔黎平縣城,贏得了部隊兩個月連續行軍作戰中的第一次休整機會。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縣城一家名為“胡榮順”的店鋪內舉行會議,繼續討論紅軍行動方針問題。經過激烈爭論,毛澤東提出的中央紅軍放棄北上同紅2、紅6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立即轉向西進,到敵人力量比較薄弱的貴州去開辟新的根據地的主張,得到與會多數同志的贊同,會議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並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

時任紅軍總參謀長的劉伯承后來在《回顧長征》一文中回憶道:“當時,如果不是毛主席堅決主張改變方針,所剩3萬多紅軍的前途隻有毀滅。”

歷史已經証明,沒有通道會議,就沒有黎平會議,更不會有后來的遵義會議。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次偉大轉折,通道會議就是通向這個偉大轉折的起點,在我黨我軍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褚 銀)

(責編:彭靜、劉圓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