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向宇
2024年11月18日08:48 來源:《瞭望》
◇聚焦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必須錨定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著力點,堅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保障。
◇將技術上的革命性突破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須配合破除落后生產關系和形成新型生產關系,包括創新性配置生產要素和推動產業結構深度轉型升級,最終在優化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組合的基礎上形成新質生產力。
◇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的有力支持。
一艘裝載出口新能源汽車零配件集裝箱的貨輪駛離廣西欽州港(2024年10月24日攝) 張愛林攝/本刊
2024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對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作出全面部署。
每一次生產力的飛躍,都是伴隨著生產關系改進的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都需要有技術、要素、產業等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條件作為支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聚焦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必須錨定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著力點,堅持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動力,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保障。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鮮明時代背景
時代課題是理論創新的驅動力。當今時代最為鮮明的時代特色,就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相互影響。這是新質生產力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
從世界范圍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研究不斷突破人類認知邊界、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為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
從我國發展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當前,推動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依然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急需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始終強調發揮先進生產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新質生產力理論,就是在回答當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實踐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與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面臨的新機遇、新要求、新問題緊密相關,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實踐性,為我們指明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路徑和重要著力點。
科研人員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阿秒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做實驗(2024年3月11日攝) 張博文攝/本刊
理論和實踐的必然要求
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必然要求。
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基礎理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核心內容。一方面,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另一方面,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現實狀況和發展水平,才能進一步激發社會生產的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
技術性的科技成果要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必須依托生產關系賦予其社會屬性,實現從科學研究到實驗開發再到推廣應用的“三級跳”。實踐中,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些制度藩籬仍然存在。將技術上的革命性突破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須配合破除落后生產關系和形成新型生產關系,包括創新性配置生產要素和推動產業結構深度轉型升級,最終在優化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組合的基礎上形成新質生產力。
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形成新型生產關系,是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總結通過改革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歷史經驗的必然結論。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我們通過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激發了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通過不斷完善上層建筑適應了經濟基礎發展要求”。
通過改革完善生產關系,推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是我們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寶貴經驗。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成功實施幾個五年計劃,我們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恢復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提供了良好條件。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些完善生產關系的生動實踐,提升了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促進了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高效轉化,進一步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
聚焦關鍵領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准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同時,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形成新質生產力,既是發展命題,也是改革命題。發展中出現的問題要在發展中作答,改革中遇到的風險要通過深化改革來化解。新質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尤其需要與之匹配的科學機制、與之相適應的發展環境,尤其需要以改革創新作為持久動能。
聚焦技術革命性突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科技創新活力,應聚焦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要,加快完善新型舉國體制,發揮新型舉國體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偉力,加強資源統籌,瞄准事關我國產業、經濟和國家安全的若干重點領域及重大任務,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原創性、基礎性研究。進一步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增加高質量科技供給,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運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持續優化協同創新機制,明確不同創新主體的功能定位,完善各類創新主體的任務范圍、功能效應及協同機制,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攻關中實現戰略協同和制度協同。深化和加強科技評價制度、科技投入制度、創新創業生態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基礎性制度建設。
聚焦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規劃引導、科學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場機制調節、企業等微觀主體不斷創新”。
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應積極探索與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所有制實現形式,促進不同所有制企業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優勢互補、協同創新,充分發揮好企業技術創新策源地和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打通地域之間、行業之間、部門之間的壁壘和堵點,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共同驅動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優質要素流向新質生產力。加快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完善平等保護產權的法律法規體系,強化產權特別是知識產權執法司法保護,依法保護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完善市場准入制度,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強化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執法,深入推進公平競爭政策實施,更好保護經營主體和消費者合法權益。
聚焦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
當前,應蹄疾步穩、先立后破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從化解當前突出矛盾入手,從構建長效體制機制、重塑中長期經濟增長動力著眼,以解決轉型升級中的“卡脖子”問題為目標,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通過數字技術等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抓手,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裝備、安全應急裝備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同時按照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優化產業布局,構建梯次培育發展體系,在部分地區率先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與此同時,前瞻謀劃未來產業布局,充分認識顛覆性技術創新對於搶佔未來科技發展先機、經濟競爭優勢的重要作用,積極推動建立我國未來產業的先導區,超前謀劃生成式人工智能、未來健康、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的優化發展,發揮未來產業對新質生產力培育形成和持續發展的長期引領作用。
聚焦人才第一資源,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
當前,應根據科技發展趨勢和重大任務需求,優化高等學校學科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依托科技重大項目、科研基地平台等加強急需人才培養,打造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匹配的新型勞動者隊伍。加快轉變人才管理職能和辦法,向用人主體放權,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盡所能、各展其長。深化人才評價改革,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機制,更好體現知識、技術、人才的市場價值,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為各類人才搭建干事創業的廣闊舞台。
聚焦高水平對外開放,營造發展新質生產力良好國際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不斷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和合作,用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這為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指明了方向。
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科技創新開放合作的有力支持。應以制度型開放為引領,對標國際高標准經貿規則,努力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對外開放新高地,加快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新格局。深度參與全球產業分工與合作,一方面用好全球創新要素資源,推動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實現商品要素資源更加順暢流動,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國際標准的制定,不斷增強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影響力和引領力,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科技、教育、人文等眾多領域國際交流,廣泛吸收人類文明和創新成果,以更大力度吸引匯聚全球高層次人才。
改革,是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的有效武器,是推動生產關系革新的基本方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改革部署,我們有決心、有路徑、有方法、有目標、有條件通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型生產關系,培育支撐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壯大,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來源:《瞭望》2024年第47期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