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祖國北疆的紅色印記

2024年10月10日08:25    來源:中國組織人事報

原標題:祖國北疆的紅色印記

  在內蒙古,曾經有一個神秘的地方,代號“654”。1965年4月,是這個地方被確定承擔神秘任務的時間,也是神秘代號的由來。這項神秘任務,就是開展內蒙古的“小三線”建設。20世紀60年代中期,為了應對日趨緊張的國際局勢,全國開始實施“三線建設”。“三線建設”分為“大三線”和“小三線”。“大三線”建設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中部的部分省區,集中投資建設一批工業、基礎設施項目﹔“小三線”則是指在中部及沿海省區的后方腹地,組織生產團以下的輕兵器及其彈藥。“654”地區憑借著靠山、隱蔽、分散和不佔良田的優勢,光榮地成為了內蒙古“小三線”建設的主陣地。

  一聲令下,三軍隨。來自北京、重慶、沈陽、呼和浩特、包頭等地的支援者源源不斷地匯聚到群山環繞、黃沙漫漫、人煙稀少的“654”地區。很多人一下火車就申請下工地,投入緊張的工作中。施工條件簡陋,相關單位就積極協助解決。郵電局在施工隊進駐當天為工地接通電話﹔醫院在施工現場開設醫務室﹔桌子山礦務局將辦公樓和食堂騰出來供“654”工程指揮部和各廠籌備使用。沒有住處,就在廠區附近搭建簡陋的“干打壘”石頭房子,黨員干部及家屬帶頭入住﹔沒有吃的,就動員各廠職工家屬開荒種菜,干部、職工也抽出空余時間參加墾荒作業……大家用忘我付出換來了工程建設速度的突飛猛進,當年三個主機廠生產所需的土建工程全部完工。緊接著,相關設備也及時到貨,沒有搬運工,干部工人們硬是手拉肩扛將設備安裝到位。“砰!”1966年9月23日,一聲槍響結束了內蒙古不能生產輕武器的歷史。軍工人在遠離喧囂與繁華的山區中,創造出了獨屬於他們的“喧囂與繁華”。

  苦中的甜最甜。“654”的軍工企業建在山溝裡,相對於外界是閉塞的,但職工的文化生活依然豐富多彩。許多老職工都說,那是他們終生難忘的快樂時光。這裡有工廠自建的文藝宣傳隊,吸納各個車間的文藝愛好者,他們共同排練歌曲、舞蹈、戲曲,精心准備服裝道具,精彩的演出受到熱烈歡迎,成了人們枯燥工作中的調味劑。有文藝,當然不能缺體育。球場聚光燈高懸、亮如白晝,運動員急促的呼吸聲、裁判員或長或短的吹哨聲、觀眾們此起彼伏的加油聲回蕩在“654”的夜空。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軍品生產需求急劇減少,軍工企業開始了艱難的“軍轉民”探索之路。“654”地區的軍工企業使出了渾身解數,他們充分利用優勢資源,探索開發出體育訓練用氣手槍、縫紉機、洗衣機、家庭音響、摩托車前減震器等100多種民用產品。這些產品曾在市場上風靡一時,比如,“雙菱牌”氣手槍被許海峰選為訓練用槍,助力他實現中國奧運金牌零的突破。“654”地區就在內蒙古烏海市海南區。如今,在“654”地區“小三線”企業舊址上,內蒙古“小三線”軍工文化園紀念館靜靜矗立,向人們生動展示著那段紅色歷史、傳遞著生生不息的紅色精神。再說起這些故事,雖然深感故事中的人和事已經遠去,但銘刻在那段歷史中的奮斗精神和實干熱血,仍然振奮人心。

  (摘編自《實踐》2024年第9期 祁敏/文)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