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鄧小平關於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思考與探索

陳堅

2024年09月05日08:52    來源:學習強國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70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成功開辟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步入快速軌道。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核心的鄧小平,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杰出的歷史貢獻。本文將就中國式的現代化命題的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戰略構想、中國式的現代化實現路徑等方面,深入闡述鄧小平關於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思想,以此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

中國式的現代化命題的提出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開始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之路,並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重要概念。1954年9月,毛澤東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准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也正是在這次大會上,周恩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1964年12月,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次明確提出實現國家的“四個現代化”,不過其內容與十年前稍有調整。在這次人代會上,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

由於缺乏經驗和理論准備不足,尤其是對什麼是現代化及怎樣實現現代化的認識不是很清楚,新中國成立后至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盡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走了一些彎路。中國式的現代化到底是什麼樣的,應該如何建設,是擺在共產黨人面前必須予以解答的新課題。

1978年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點和全國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並重新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吹響了時代的號角。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明確指出,當前以及今后相當長一個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什麼?一句話,就是搞現代化建設。能否實現四個現代化,決定著我們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那麼,到底什麼是中國式的現代化?這個問題不回答清楚,就難以統一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也很難制定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目標。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英中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會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概念。他指出:“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作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3月23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發表講話時說:“我同外國人談話,用了一個新名詞:中國式的現代化。”這裡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命題。3月30日,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再次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中國的國情至少有兩個特點:一個是底子薄,一個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這兩個特點出發。

隨著實踐與認識的深化,鄧小平給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起了一個新名稱:“小康”。1979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他還特別強調:“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后的。所以,我隻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

鄧小平不僅提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的命題,而且對中國式的現代化內涵與特征進行了深刻闡述。

中國式的現代化是黨領導下的現代化。1979年3月,鄧小平發表講話指出,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誰來組織中國的四個現代化?1980年1月,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開的干部會議上發表講話時又指出,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現代中國的一切。同時,他強調,為了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努力改善黨的領導。尤其是在不斷出現新問題面前,我們黨要加強學習,加強紀律,保証黨的統一和戰斗力,確保完成現代化建設各項任務。

中國式的現代化是自力更生的現代化。1980年4月,鄧小平在接受盧森堡電視台採訪時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又是一個窮國。中國既然是個大國,完全依靠外國資金來建設國家是不可能的,必須立足於自己,也要照顧自己的特點,完全按照別的國家的模式來建設中國是不可能的。當然,鄧小平在這裡並不是否定對外開放,相反,他再三強調,中國關起門來搞現代化建設不行。

中國式的現代化是走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1985年8月,鄧小平在會見津巴布韋總理穆加貝時指出,中國的現代化前面有“社會主義”四個字,叫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同時他又強調,我們允許存在差別,像過去那樣搞平均主義,也發展不了經濟。但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搞共同富裕。

由上述可知,鄧小平提出的中國式的現代化,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不盡相同,它立足於中國基本國情,具有自己獨特的內涵與特征。

中國式的現代化戰略構想

早在20世紀60年代,我們黨就曾對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進行過戰略設計。1964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設想:第一步,用15年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1975年,周恩來在四屆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重申了“兩步走”的戰略設想,並把它作為全黨和全國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共同奮斗目標。這一戰略目標后來成為鄧小平中國式的現代化戰略構想的歷史源頭。

改革開放后,隨著對國情認識的深化,尤其是通過觀察、分析、比較世界現代化發展的進程,我們黨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用20多年時間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不切實際的,進而在考慮現代化戰略目標時加了限定詞——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准放低一點,到20世紀末,隻能達到發達國家70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

1979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第一次將現代化目標具體化為國民平均收入達1000美元的水平,進入小康狀態。這實際是對過去設想的“四個現代化”目標所作的重要修改。此后,鄧小平在不同場合不斷完善自己“中國式的現代化”“小康”戰略目標的說法。一是將小康目標劃分出一個下限800美元,二是設想分兩個10年“翻兩番”,以達到小康狀態。1980年12月,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要經過20年的時間,使我國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發展達到小康水平,然后繼續前進,逐步達到更高程度的現代化。

根據鄧小平關於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構想,1981年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將小康水平規定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到1982年黨的十二大,小康水平被作為全黨全國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到20世紀末的戰略目標正式提出和確定下來。小康現代化戰略目標,使中國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努力方向,因而成為中國共產黨在現代化進程中新的動員令。

黨的十二大后,隨著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中國式的現代化發展戰略也逐步清晰起來。1986年6月,鄧小平在會見馬裡總統特拉奧雷時指出,到20世紀末,我們的目標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到1000美元,實現小康社會﹔21世紀再花30年至50年時間,就可以接近發達國家水平。同年10月,他在會見日中友好協會代表團時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發展戰略目標,第一步擺脫貧困狀態,實現小康﹔第二步再花30年到50年時間,再翻兩番,達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000美元。那時中國人口估計是15億,國民生產總值6萬億元,那就意味著中國是中等發達國家,總的國家力量並不弱了。1987年4月,鄧小平在會見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時,首次正式提出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他指出:我們原定的目標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為基數,當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隻有250美元,翻一番,達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人均達到1000美元,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第三步是在下世紀用30到50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的水平。

鄧小平關於中國式的現代化發展戰略構想,很快被黨的十三大報告所接受。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把這一戰略構想正式概括為“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到1990年,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實現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向人們展示了中國式的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進程表,使中華民族在實現偉大復興的征途中,第一次有了清晰而切實的戰略目標和步驟。

中國式的現代化實現路徑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整體上比較窮,經濟底子又薄,教育、科學等方面相對落后。在這樣一個國家搞現代化建設,不僅要有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而且必須制定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目標實現路徑。

在探索和推動現代化建設實踐中,鄧小平從中國國情出發,強調中國式的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必須以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為根本指針,提出在堅持這兩大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把農業、能源、交通、教育和科學作為戰略目標,堅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前提的發展速度,注重提高綜合國力,重視提高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概括起來看,鄧小平提出的中國式的現代化目標實現路徑與重點方向,具體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目標,離不開對外開放的大環境。新中國成立以來相當長的時間,中國處於同世界隔絕的狀態,現代化建設也因此受到影響。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多次指出,搞四個現代化,必須有一個正確的開放的對外政策。他還說,現在我們有了比較好的國際條件,可以從發達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和科研成果,也可以取得相當多的國際資金。這個國際條件是我們以前二十年所不具備的。后來的實踐也充分表明,正是因為實行了對外開放,中國才大踏步趕上了時代。

二是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目標,離不開市場化取向的全面改革。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時間,我國的體制模式主要是從蘇聯學來的,它最大的缺點就是過於僵化,調動不了人的積極性。正如鄧小平1978年9月在東北視察時的講話所指出的,我們的體制不適應現代化,不適應新的要求。實現現代化,是一場偉大的革命,必須改革上層建筑,改革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使之適應於現代化大經濟的需要。無論是農村改革、城市改革,還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都是為了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三是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目標,離不開教育與科技發展的支撐。世界經驗表明,要實現國家的現代化,教育是基礎,人才是核心。1977年5月,尚未正式復出的鄧小平對中央有關同志講: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談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此后,鄧小平在會見美籍華人物理學家吳健雄、出席全國科學大會、出訪朝鮮及進行東北視察等場合,反復強調教育與科技對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關鍵性作用。恢復高考、改革教育科技管理體制、引進人才、實施“863”計劃,無不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

四是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目標,離不開精神文明建設的支持。社會主義社會的優越性不僅表現在物質文明上,而且也表現在精神文明上。同樣,中國式的現代化,不僅要體現在物質上的現代化,而且要體現在精神上的現代化,兩者缺一不可。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風氣如果壞下去,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導致整個經濟變質。因而,搞現代化建設,必須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五是實現中國式的現代化目標,離不開“四化”干部的組織保証。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面臨的一個嚴重問題,不是四個現代化的路線、方針對不對,而是缺少一大批實現這個路線、方針的人才。為適應現代化建設要求,鄧小平提出干部選拔的“四化”標准,即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他還特別強調,我們的干部隊伍,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但是,隻靠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沒有真才實學,還是不能實現四個現代化。后來的實踐証明,按照“四化”標准選拔的一大批相對年輕的干部,有力地確保了黨的事業后繼有人,為推動國家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証。

鄧小平關於現代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為成功開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了基礎,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站在新時代歷史方位上,全黨必須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繼續前進,奮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如期實現。

(原文來源:《共產黨員》雜志 )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