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東北解放區的鄉村文化建設及其歷史經驗

姜華

2024年08月14日08:1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東北解放區的鄉村文化建設及其歷史經驗

   從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解放,到1948年11月2日東北全境解放,東北是全國最早解放的地區。東北解放區耕地面積廣闊,作物出產豐富,農村人口眾多。隨著軍事力量的不斷發展、執政地位和政權建設的逐步穩固以及經濟狀況的日益改善,東北解放區的鄉村文化建設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為新中國成立后全國范圍內鄉村文化建設的開展積累了寶貴經驗。

  

   解放初期的東北地區還存在封建勢力、軍閥強權、日偽殖民主義殘留的舊觀念、舊傳統和舊勢力,意識形態領域可謂新舊交雜。為了破舊立新,我們黨在廣大東北鄉村地區率先發起轟轟烈烈的思想改造運動。遵照中央的指示精神,東北局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為引領,高舉毛澤東思想的偉大旗幟,緊緊圍繞經濟上的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政治上的民主建設和基層選舉、軍事上的參軍動員和“支前”宣傳等工作,通過“冬學”等社會教育形式,迅速將東北民眾的思想和觀念統一凝聚起來。

   東北局通過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運動,尤其是土地改革,真正讓東北民眾實現了“耕者有其田”。如延邊地區在1948年完成土地改革時,“參加分地的農戶共116618戶,分地人口549961人”,“人均分得土地4.95畝”(《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志》上卷,第693頁,中華書局1994年版)。隨后的農業合作化運動,也充分展現出組織生產相較於單干所具有的優勢,激發了農民的集體生產積極性。按照中央的相關指示,各地區通過勞模會、互助組代表會等形式對農民開展一系列集體主義宣傳教育,通過冬學等活動廣泛開展社會教育。東北行政委員會先后發布《關於改造學校教育與開展冬學運動的指示》《東北行政委員會關於教育工作的指示》,強調要通過“實事與政策教育”提高“政治覺悟”(《東北四年來教育文件匯編》,第5頁,東北新華書店1949年版)。

   積極倡導科學種田,發展農業生產。一方面,幫助農民解決耕畜、農具、種子問題。如1947年東北行政委員會針對貧雇農發放5億元無須任何抵押的無息農貸,使廣大農民的生產資料得到了保障和補充。另一方面,引導農民改良農業生產工具、引進良種,提升農作物種植技術。以改良耕作方法為例,各地政府鼓勵農民積肥、多鏟多蹚。據統計,1949年吉林省耕地上糞面積達110.6萬垧,佔總面積的36.74%,平均每垧地上糞23車(《1949年農業生產基本總結》〔節錄〕,第612頁,黑龍江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出版社1988年版)。農民科學種田的意識與素質能力增強,農業生產效率得到提升。

   經濟和政治上翻身的廣大農民認識到,“要沒共產黨,我一輩子也不會翻身啊!”他們通過積極參軍等實際行動全力支持中國共產黨。“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相參軍”的情景到處可見。如通化縣振興村屈家街六十多戶中有二十一戶的父母紛紛送子弟參軍,表現出支援前線的巨大熱情(《東北日報》1946年10月9日)。為支援前線,在送子參軍的同時,東北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還“出動大車251067輛,馬匹776675頭,共繳納公糧450萬噸”,為全國解放作出了卓越貢獻。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東北解放區農民對中國共產黨的高度且穩固的認同,為鄉村文化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土地改革后,我們黨進一步通過互助組織、民主建政等建立鄉村社會新秩序。在此過程中,黨和各級政府從多方面著手提升農民素質,注重從根本上培育、激活鄉村文化生產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大鄉村文化建設力度。

   通過冬學等社會教育進行掃盲和素質提升。1946年東北行政委員會《關於改造學校教育與開展冬學運動的指示》指出,冬學在提高群眾政治覺悟外,還要“進行識字教育,借以提高其文化”。冬學運動培養了大批新型識字農民,“據初步統計,1948年冬,東北全區共辦冬學30572所,入學人數1232299人”(《東北解放區教育資料選編》,第143頁,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僅遼東省就有15萬多人在冬學基礎上繼續學習,多數學員能認識600字以上,吉林省參加學習的約有235610人,佔全省人口8%左右(張健:《東北社會教育概況》,《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日報》1949年9月3日)。掃盲和文化教育大幅度提高了農民素質。例如大連旅順口農村地區“產生6個衛生模范村,57個衛生模范小組”,“打架斗毆現象減少,113戶被評為和睦家庭”(《旅順教育志》1991年第10期,第168頁)。

   開展婦女解放運動。通過組織婦女參加冬學、短訓班、識字班,提升其文化素養﹔通過座談會等集體活動宣介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思想,引導樹立正確的家庭觀、人生觀。許多本不識字的婦女能讀報紙雜志、讀懂黨的文件精神。她們中也涌現出很多黨員、勞模,積極參與各級政權工作。面對大批青壯年男子奔赴戰場、農村勞動力銳減的狀況,她們在“男子上前線,婦女搞生產”口號的鼓舞下,積極參加大生產與支前運動。

   改良社會風氣。東北解放前,嫖娼、賭博、抽大煙等不良現象較為普遍,迷信活動泛濫,婦女地位低下,買賣婚姻盛行。黨領導東北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大力清除“黃賭毒”,取締妓院、賭場,收容改造妓女、賭徒,打擊首惡分子,普及法律知識﹔關閉制膏廠,查封煙庫,取締煙館,開展群眾性禁煙活動。對個人迷信“教育為主”,對組織群眾參與迷信活動的行為、從事迷信職業活動的人群堅決打擊。反對早婚、包辦婚姻、買賣婚姻,倡導婚姻自由,青年男女崇尚新式結婚儀式和觀念,集體舉辦婚禮、不要彩禮等新風尚逐漸推行開來。

   加大公共文化建設,重塑鄉土文化。以掃盲教育、政治宣傳等為重點,遵照“業余自願、小型多樣、自我教育、自我娛樂”的原則,在農村地區開展廣播、讀書讀報、圖片展覽等活動。不少農民自發組織秧歌隊、業余劇團、宣傳隊等文藝組織,排演反映農村新面貌的經典劇目。在重塑鄉土文化方面,二人轉和新秧歌運動是主要體現。各級黨組織派出大批文藝骨干整理加工二人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新二人轉,受到廣大農民喜愛,不少群眾表示“寧可不吃飯,也要看二人轉”。大力發展東北秧歌,在其基礎上吸收借鑒民間戲曲、東北民歌、大鼓書等藝術形式,創造了《東北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大翻身》等帶有濃郁時代和地方特色的新秧歌劇,豐富了鄉村文化生活。

  

   東北解放區鄉村文化建設成績斐然,消解了舊意識形態在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群眾中的殘余,使廣大農民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等先進思想。通過改良社會風氣打破了長期封閉落后的文化環境,鏟除了各種陋習,婦女得到解放,日漸豐富的文化活動改變了農民的思維模式與日常生活方式,實現了民眾社會文化心理的重塑,新道德、新風尚、新文化逐漸形成和確立,為新政權建設和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東北解放區鄉村文化建設的歷史經驗主要表現為以下三點:

   第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並加強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東北解放區鄉村文化建設的實踐充分証明文化建設“隻能由無產階級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去領導,任何別的階級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領導了的”(《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698頁,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出版社1991年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加強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是東北地區鄉村文化建設取得良好成效的根本原因。在此過程中,我們黨還創造性地“利用勞動英雄來充當帶頭人和模范”。早在1946年,東北局就提出“必須善於創造典型”,各地積極組織勞模評選大會,並在勞模中發展黨員,“吸收大批真正勞而又苦的模范英雄到黨內來”(《吉北的曙光》,第116頁,內部資料1990年版)。勞動模范們具有組織生產和建設文化等方面的經驗,能夠“領導村民們去改造和發展農村的社會與經濟”,成為革命動員和鄉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來源。

   第二,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在東北解放區鄉村文化建設中,黨始終堅持“一切為群眾的工作都要從群眾的需要出發,而不是從任何良好的個人願望出發”的原則,注重將政治動員與農民需求結合,充分利用民間傳統文藝形式,貼近農村生產生活,滿足農民文化需求。如在民眾的識字教育方面,東北行政委員會發布的《關於冬學運動的指示》強調“識字教育注重應用”,“應教以看路條、認票子、記賬、打算盤、開條子、寫信等等”。通過密切聯系群眾生活的施教方式,東北解放區的識字教育得到了極大發展。

   第三,深入挖掘、繼承、發展優秀傳統鄉土文化。以東北解放區新秧歌運動為例,一大批文藝工作者主動走進黑土地,與鄉土文化人才一道,結合當地生產生活實踐與風俗習慣,對東北民間秧歌進行搜集、挖掘和改造,創作了《李小二參軍》《光榮燈》《姑嫂勞軍》《自衛隊捉胡子》等具有濃厚鄉土特色的劇目。借鑒二人轉曲調,使用二胡、竹板等樂器,突出東北秧歌“俏”“哏”的韻律特點,形成粗獷豪放又穩健幽默的地域風格,充分表達了東北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樂觀豁達的性格和翻身做主人的喜悅。

   (作者:姜華,系東北財經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