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分享

碧海拾荒 年輕人為海洋“減負”

2024年08月13日08:14    來源:中國青年報

8月初,浙江省禁漁期結束,位於舟山市岱山縣的長涂島港口又熱鬧起來。遠航而歸的漁船整齊排列在碼頭,海浪推搡著藍白相間的船體搖搖晃晃,剛賣完漁貨的船員正不緊不慢地收拾甲板。

“你們又來幫忙啦!”一名漁民與走過來的幾名年輕人打招呼。

漁船抵岸不久,岱山“海小青”志願服務隊的90后劉芊芊與同伴就趕來“交易”。不過,他們要取的不是海鮮,而是船帶回來的垃圾。纏成一團的漁網、帶著海腥味鏽跡斑斑的蟹籠,還有被整盒裝起來的廢電池,都是他們的目標。

“這是剛給你們買的礦泉水。”今年29歲的小伙子李飛說著,搬起一箱水交給船工,順手接過對方手裡用綠色網袋裝著的各種塑料瓶,放到車上。

另一邊,劉芊芊和其他人清點蟹籠節數,並登記到本子上,隨后拿出幾盒新電池兌換給漁民。不到1小時,大家忙完,載著垃圾離開了。他們要將這些原來會永久殘留在海洋深處的垃圾分類回收,交給專業機構。“我們這樣做就是為了減少海洋垃圾增量,保護我們賴以生活的大海。”劉芊芊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其中,“健全海洋資源開發保護制度”就是重要內容之一。

小漁島的新挑戰

長涂島又被稱為“金銀島”,這裡盛產大黃魚和帶魚。據統計,小島上共有漁船82艘,常住人口2677人,其中漁業勞動力有1123人,約佔42%。

海洋垃圾對漁業的影響在幾年前顯現。起初只是岸邊出現各種塑料瓶、垃圾袋,慢慢地,漁民發現,有時從海裡打撈上來的多是海洋垃圾,甚至是廢棄漁具漁網。

長期關注舟山地區海洋環保事業的李憶告訴記者,100總噸及以上的大型客船、遠洋漁船的垃圾入海工作由國家海事局及其派出機構負責管理,嚴格按照《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執行。但對像長涂島這樣的傳統漁業城鎮的中小型漁船垃圾處理並沒有硬性規定。

漁民觀察到的現象只是海洋環保問題的一角,更嚴重的問題隱藏在海洋深處。

劉芊芊告訴記者,2022年關注到長涂島海洋垃圾狀況后,她曾專程找到舟山市相關海洋保護機構了解當地生態環境。據該機構的調查,長涂島周圍海域遺留了近20噸廢棄漁具漁網。它們很容易在海洋中形成“幽靈漁網”並持續捕殺海洋生物。

她曾在長涂島某廢舊漁網回收場看到,不少漁網上纏繞著已經晒干的蟹和魚,“這些魚被漁網困住,由於摘取復雜,所以也沒人處理”。

除了漁網,給海洋帶來更嚴重影響的還有電池。長久以來,燈光圍網是常用的高效捕魚方法。每到晚上,將燈挂起來,遠處的魚群就會聚集到光源附近,從而被漁民“一網打盡”。燈光圍網的“遺產”是大量電池。

“漁廢電池回收率僅有20%。而這些廢電池中的重金屬和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逐漸影響海洋生物的生長、繁殖,嚴重威脅海洋生態環境。”劉芊芊說。

出海生活還會產生生活垃圾,包括有害垃圾(廢油漆罐、過期藥品、廢燈管等)、可回收垃圾(塑料、廢紙張、玻璃、紡織物等)以及其他垃圾(煙蒂、碎陶瓷等)。但因捕撈作業出海時間長,漁船可用空間有限,往往無法放置普通分類垃圾桶,有些漁民會將生活垃圾直接傾倒入海,目前漁船生活垃圾到岸率僅有30%。

劉芊芊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這些生活垃圾最終會污染海洋生物棲息環境,破壞生態系統平衡,甚至分解成“微塑料”進入人體,對人類健康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青年入局,化被動為主動

在長涂島,渴望改變海洋環境的風尚最初由一位60多歲的漁嫂發起。每次丈夫出海,這位漁嫂都要囑咐一句,“把垃圾帶回來”。在她看來,這樣不僅環保,還能賣廢品掙錢。在她的帶動下,岱山縣長涂鎮金銀漁嫂協會成員也紛紛加入。

2022年3月,在國網岱山縣供電公司工作的劉芊芊在一次活動中偶然接觸到她們。“聽完她們的故事覺得有意義,同時也需要青年加入。”她希望通過發揮專業力量,幫助漁民找到干電池替代方案,解決電池污染問題。

為此,劉芊芊專門找到青年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宋夢田研究解決方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2022年,該公司與科研院所合作,對響應號召的漁船進行了改造,將單一干電池能源改造成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混合能源,從源頭上解決了漁廢電池的產生。

與此同時,劉芊芊也注意到其他問題。“全島總共82艘漁船,主動參與環保行動的隻有58艘。”經過實地調研,她了解部分漁民抵觸的原因是“怕麻煩”,漁船的生活區、駕駛艙狹小逼仄,多放垃圾就意味著空間更擁擠。

在劉芊芊看來,要回收海洋垃圾,激發漁民的積極性很重要。如何化被動為主動?聚焦燈光圍網、帆漲網和流刺網等作業漁船電池消耗量大的問題,該團隊不斷完善電池回收的工作。

此前,都是漁嫂自費統一購置船用電池並粘貼自制標簽,以單節電池低於市場價0.5元的價格賣給漁民。“中間差價隻能依靠漁嫂承擔,肯定無法持續。”劉芊芊找到公司,申請資金支持。

他們還聯系廠家,與廠家達成“廢舊電池回收協議”。漁船回港后,漁民將廢電池交給團隊,團隊再將低於市場價的電池賣給漁民,廢電池則由電池廠家進行無害化處理。

對於漁具漁網,大家也有了更為細致的處理方式。“廢舊漁具漁網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專門用來捕蟹的蟹籠,一類是各類漁網。”劉芊芊說,對於蟹籠,團隊會按照每節1元的價格進行統計,並定期補貼結算給漁民,至於漁網,則動員漁民無償帶回岸邊。

目前,他們已與13條流刺網船和6條雷達網船達成合作,進行海上廢舊漁具漁網分類回收首批試點,並與“船老大”簽訂《海上廢舊漁具漁網回收責任書》,由團隊成員負責到岸數量統計、分解回收並予以激勵。

年輕人還組建起了“船老大”微信群。一方面服務“船老大”,比如幫他們採購飲用水送到船上﹔另一方面則定期發布各船垃圾回收數量信息,營造激勵比拼氛圍,提高“船老大”參與的積極性。

劉芊芊告訴記者,大家還總結以往漁嫂勸說漁民的經驗,推出“三個一”活動,即每天一句海上垃圾分類回收叮囑、每家一項海上垃圾分類回收行動、每年一份海上垃圾分類回收賬單,將海上垃圾分類回收理念深入每一戶家庭。團隊成員還自編自導自演,創作系列聚焦海洋生態文明的文藝作品,在縣區內其他漁村進行公益巡演。

針對漁船上的生活垃圾,團隊以垃圾分類投放為核心,自制紅、綠、藍三色不易破損的漁網垃圾袋,科學區分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並分發到漁船,有效解決傳統分類垃圾桶佔用空間大、搬運不便的問題,提高漁船生活垃圾分類回收有效率。

2022年,岱山縣長涂島建起舟山市首個“小藍之家”垃圾回收站,採用數字化技術對海上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為賦閑在家的漁嫂提供就業渠道,所得收入用於幫扶困難漁民家庭,實現了環保與共富的雙融合。

如今,在岱山縣長涂鎮,來自國網岱山縣供電公司的“海浪花”志願服務隊、岱山縣志願者協會、長涂鎮金銀漁嫂協會的年輕人共同成立了岱山“海小青”志願服務隊,專門從事相關工作,並將其發展成“碧海拾荒”志願服務項目,得到了當地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

據介紹,目前長涂島的82艘船全部簽訂了《海上垃圾到岸回收責任書》,項目每年回收漁廢電池45.31萬節,24艘船完成漁船的環保電池替代改造工作﹔每年到岸回收廢舊蟹籠漁具11.45噸,廢舊漁網6.53噸,回收率提高至81.2%。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楊寶光)

(責編:王子鋒、王珂園)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