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2日09:2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8月11日電 《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完善流通體制”。流通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必須把建設流通體制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流通體制建設成果豐碩,國家骨干流通網絡日益健全,流通領域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步伐加快,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環境進一步完善。以商貿流通為例,產業規模不斷擴大,2023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達12.3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8%﹔流通設施不斷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超過4000家,農貿市場、菜市場和集貿市場近4萬家﹔流通新業態加快發展,全國網上零售額15.4萬億元﹔農村、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12.9%和12.5%﹔開放融合持續深化,市場准入和貨物跨境流動的障礙減少,16家流通企業進入世界500強榜單。
同時,我國流通體制仍有待進一步完善,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從流通布局看,物流網絡分布不均衡,農村地區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不少地方缺少對大型商業綜合體等商業網點的規劃引導,存在重復建設情況。從物流建設看,標准化、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效率低、成本高的矛盾比較突出,各種運輸方式融合銜接不夠順暢,商品和服務跨區域流通仍不順暢。從動能培育看,流通發展的新舊動能轉換任重道遠,實體商店等傳統商貿主體面臨巨大轉型壓力,一些地方存在“重生產、輕流通”的現象,缺少國際水准的大型流通企業。從管理體制看,流通領域涉及部門多,一些地方多頭管理、職能交叉和監管空白、留有盲點並存,現代流通的立法工作仍有待加強,信用體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完善流通體制,需打好“軟硬”組合拳。
第一,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准,提升治理水平。完善流通規則和標准體系,加強對我國流通領域現有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修訂和完善,推動流通領域的法規體系與國際接軌。加快推動農產品市場公益性立法工作,提高政府宏觀調控和保供穩價水平。完善流通治理機制,推動線下商貿流通數字化、智能化、融合化進程,支持流通領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成長壯大。促進供應鏈協同創新,推進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支持流通企業健康發展,防止惡性競爭,培育世界一流流通企業。推動流通領域信用體系建設,形成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
第二,健全現代流通網絡,促進供需銜接。打通關鍵堵點、拓展流通空間,形成供需互促、產銷並進的良性循環。加快發展物聯網,健全商品交易市場網絡,將發展商貿流通規劃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考慮商貿流通網點、設施用地或空間需求,優先保障農產品批發市場、菜市場、便利店等民生設施用地。加強標准化建設和綠色發展,支持關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貿流通設施改造升級、健康發展。健全農產品流通網絡,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開展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工程,加快貫通縣鄉村電子商務體系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加強對中西部地區政策支持。健全城鄉多層次商貿網絡,加強郵政、供銷、電商、快遞、益農信息社等資源協作,提高農村商業網點便民綜合服務水平和可持續運營能力。
第三,完善物流基礎設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推動農村市場升級,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加大對冷鏈設施、農產品產地預處理設施等具有一定公益性項目的引導和財政扶持,鼓勵龍頭企業牽頭打造農產品供應鏈。推動城市商業提質升級,統籌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打造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發展特色街區和商圈,提升和改善消費環境,滿足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加快智能物聯技術應用,提高數字技術在物流業全過程的滲透率,推動物流要素在線化數據化,實現物流資源的線上線下聯動。統籌規劃物流樞紐,優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完善合作機制,加強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