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分享

熱火朝天建設忙

2022年11月27日10:04    來源:經濟日報

冬日,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大地之上仍舊升騰著一股熱氣。施工建設者、科研工作者、黨員干部熱火朝天地忙著一件事——全力建設沈陽渾南科技城。這是當地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戰略要求——“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凝聚省市之力作出的一個重大的戰略性落子布局。11月7日到10日,記者的蹲點調研也圍繞這群忙碌的身影而展開……

“把活干好,我自豪”

11月8日晨,5時許,沈陽城還睡眼惺忪。一輪滿月在尚未卷起的夜幕上,好奇地打量城區南端一片燈火通明、眾聲嘈雜的所在——都立冬了,這千百號人一刻不停地忙活啥?

“這可是全沈陽標杆項目中的地標建筑——智慧之雲!”塔吊司機於福春邊洗漱邊側過頭回應我,未及細解,又快速抹把臉奔向食堂。

“兩個饅頭一碗粥!”於福春隔著窗口喊了一聲。

最后一口饅頭撐鼓腮幫子,還沒咽下去,於福春戴好安全帽,就大步流星地走向3號塔吊,幾十米高處的小玻璃窗內,是他上白班的工位。

“記者也得戴安全帽,要不‘鐵面劉’把你逮到了,可不好。”爬上塔吊梯子的於福春遠遠地向我招招手。

說誰誰到。“我就是‘鐵面劉’。”一個人在我身后突然冒了一句。

“我是沈陽渾南科技城這片工地的安全主管劉世國。”這個面皮黢黑的漢子拒絕了握手,遞給我一頂安全帽並警告說:“下回再不戴,罰款吶。”

操著遼西口音,尾音上揚,聽“鐵面劉”把陳述句“罰款吶”說成疑問句,旁邊的工友憋住不笑。他們領教過,“鐵面劉”罰起款來可不容你商量,昨天已將1名違規作業工人清出場,這意味著一天300元底薪沒了。

“大家都在趕進度,我就得督促大家保安全,‘扮黑臉’應該有。”

“你還用‘扮黑臉’呀。”

工程技術員劉新宇打趣“鐵面劉”,連工地頭頭都敢罰,和正在“挑刺”的項目監理代進一樣,都屬於人“狠”話不多型。

還是“書生”劉新宇說話溫柔,“我得掰開了揉碎了,把技術要領轉成工人聽得懂的大白話”。

“保工期保質量保安全,這是我們向甲方承諾的‘三保’。”展開沈陽渾南科技城核心建筑“智慧之雲”效果圖,中鐵上海局(承建方)項目經理宋剛大手往上一拍,不容插話地說下去——

“冬季施工難,咱就搭暖棚﹔工期緊,咱就兩班倒。”

“政府領導總來看進展、解難題,咱們得扛得起這份責任,爭創國家優質工程。”

中午,開飯嘍。大鐵鍋內咕嘟冒泡,酸菜燉白肉香氣饞人。

歇口氣。於福春從塔吊下來,微信轉我一段上面拍的視頻。

“塔吊上風景透亮,看變化真切。10年來,眼瞅著渾南區變戲法似的拔地起高樓,產業園停滿了車,人氣旺啊。給科學家建工坊還是頭一回,把活干好比啥都強。”於福春充滿自豪。

“人才涌動,我期盼”

“眾人晝夜奮戰的科技城,就是實驗室明天的家。”遼寧材料實驗室副主任王京陽講話慢條斯理,而他繼續用平淡語氣說的話,堪比“王炸”。

趁他甩出“王炸”前,先交代幾句背景:覆壓90余平方公裡的科技城,是舉全省全市之力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大載體。科技城有854畝地無償劃給了遼寧材料實驗室。遼寧省副省長、中科院院士盧柯擔綱實驗室主任。

這麼大面積,這麼高平台,人從哪裡來?

“我們這兒匯聚了眾多大師級人物,已建設的六大顛覆性技術研究所都有院士、科學家領銜。”

高手風雲際會,憑什麼?靠高薪還是給別墅?

“這是‘想歪了’的普通思維,那麼多著名科學家與我們一拍即合,為啥?大師層級,思考的是如何超越自己,為國家贏得科技話語權,推出原創性、首創性、顛覆性的領跑技術。哪能是誰‘砸錢’跟誰走?”

王京陽進一步揭秘:與其他國家級研究機構錯位發展,遼寧材料實驗室錨定的,都是材料相關的顛覆性技術。

有種感覺,王京陽“錦囊”裡的“驚天秘笈”隻掏出一小部分,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的,太專業了。正是科技城這些顛覆性技術的“培養皿”,讓科學家們眼前一亮,心頭一熱,大手一握。於是,人們見到,曾被詬病人才流失的東北,在沈陽渾南區出現“逆轉動向”,科學家們抱著夢想“逆風而來”。

“大師的團隊裡也需要小兵。”渾南區委組織部面向人才服務的張楠說,自己就是為科技城招兵買馬跑腿的。

10日上午,在渾南營商會客廳,沈陽無距科技公司的副總經理馮洋找到張楠,開門見山提建議。“政府建的人才公寓,門檻高,符合條件的人不需要,有需求的人住不上。能不能把入住指標落到企業,據實按需分配?”

“你提的好,渾南區高標准建設3200套人才公寓和18.5萬平方米的科學家工作坊,誠意滿滿,更要人才住得滿意才好。”

馮洋乘勢又提了幾個問題,張楠認真地拿本子一一記下,表示政策調整后馬上反饋。

“人才活力充沛涌動是我們最期盼的事。”渾南區委書記閆佔峰說,黨的二十大報告把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作為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我們要拿出求賢若渴的勁頭,真心愛才、悉心育才、傾心引才、精心用才。

“國家需要,我願意”

10日下午,中科院金屬研究所師昌緒樓。

“這是我們在渾南廠區試產的農機關鍵部件,你看看。”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戎利建、姜海昌、閆德勝,一齊上陣,左搬右抱,當面干起了力氣活。

搞科學的就這麼實在,我剛說“你們的成果長啥樣”,幾十公斤重的研制樣品,就擺滿了一桌子。我思忖著:不就是犁鏵、耙片、旋耕刀,一堆鑄鐵而已,有啥技術含量?

“可別小瞧這些農機具,都是硬家伙,同貴幾倍的進口產品PK勝出過。”“推廣起來費老勁了,不到田裡比試,農民就不信。”他們左一句右一句,如數家珍。

“中國耕地如此廣大,卻缺乏自主生產的高質量農機具。雖然從沒搞過農機具,這原本也不是我們的課題,但‘國家需要’。”研究部主任戎利建陷入回憶裡,10年前,導師師昌緒找到他,說了分量最重的這四個字。

沒二話,大家埋頭十年干這一件事。如今怎樣了?

成,也未成。成,是說技術早已突破。未成,是說還沒市場化。課題組最擔心的事情出現了:十年磨一劍,恨無知音賞。

課題組工程師楊志榮年輕些,負責跑市場。戈壁灘、砂石地,什麼惡劣條件的環境都比量過。為了說服農民,也為了收集寶貴數據,楊志榮磨破嘴皮爭取試耕機會,常常既作農機手又兼維修工。一點點的突破,終於,訂單雪片般飛來。

10日,現場採訪的這一天,正是“中國材料學之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兩院院士師昌緒先生逝世8周年紀念日。

“我們已經把成果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師先生,您看到了嗎?”一心讓農民用上好產品的課題組負責人姜海昌激動起來,聲調發顫。

大地之上,“嫦娥”探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多年來中國人叩問蒼穹的腳步從未停歇,一個個橫空出世的大國重器,離不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少不了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科學家在新材料研發領域的默默付出。

“大家看到成果的香,很少知道基礎研究的苦。因襲科學家精神,兩代人研究金屬基復合材料技術幾十年,枯燥寂寞是常態,而火箭沖天的光芒隻一瞬。”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肖伯律深有感觸。

雲開日出。肖伯律所在團隊“啃硬骨頭終於啃到了骨髓”。他們研究的鋁基陶瓷復合材料,既輕且韌,剛而又強。在深空探測器、空間站等大國重器取得應用。國際先進材料與制造工程學會授予該團隊“金屬基復合材料專業委員會”的牌子,這份榮譽,國內唯一。

“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dafabet888经典娱乐场,dafa888官网生命健康。”“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肖伯律覺得黨的二十大報告這些話就像給科研人員量身定做的一樣,給團隊科研人員繼續做下一代技術儲備充滿了電,還是那句話,“隻要國家需要,我願意”。

4天蹲點採訪結束。

大地之上,圍繞渾南科技城建設,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開展科技攻關,為同一件事如倍速播放一樣奔忙的這群人,身影逐漸清晰。

為啥這般執著無悔?為啥咬定前沿性顛覆性技術不放鬆?

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沉澱了沈陽太多的科技力量,是沈陽的看家本事和比較優勢。

大地之上,他們因共同的熱愛而奔跑。(本報記者 孫潛彤)

(責編:王珂園、代曉靈)
相關專題
· 專題報道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

掃碼參加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答題活動